解密“日本产业再生机构”
(2009-11-21 17:52:15)
标签:
财经不良债权了望东方周刊高木新日本 |
解密“日本产业再生机构”
编辑:王维
所谓“产业再生”,不止是减少债务,更是努力寻找和认真确认在严峻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究竟哪些素质的企业才有较长时间的生存能力 帮助濒危企业再生、化解金融不良债权,为什么多次日本政府改革“雷声大雨点小”,而“日本产业再生机构”却卓有成效呢?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通过采访,对“金手指”的成功秘诀进行了解读。
“应急手术”:减少“债主”
由于经济长期不景气和股市低迷,日本许多企业背负了重重债务,经营遭遇困难。企业的债主除了主要的贷款银行(即主银行)外,还有许多中小金融机构。濒临破产的企业在寻求重组再生过程中,协调债务关系往往是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产业再生机构”的主要工作就是减少“债主”,就是把企业除主银行外的所有债务先行收购,使企业只剩下主银行和“产业再生机构”两个“管家”。对于企业的最大债权人来说,产业再生机构则不购买其拥有的企业股票、房地产等债权。然后“产业再生机构”和主银行协同起来,帮助该企业进行机构重组,寻求再生。
如此一来,“产业再生机构”将帮助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全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如果企业业务在日本供大于求,“产业再生机构”将促成其转产或与其他同行业企业合并,必要时“产业再生机构”还将呼吁政府金融机构给予贷款支持,为企业争取减税优惠等。
“产业再生机构”运营官富山和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再生过程并不是在再生机构、债权银行、债务企业三者间简单进行讨价还价直至产生结果的交涉过程,而是在彼此都不一味强调各自立场的基础上,围绕如何使企业重建、产业再生取得成功共同合作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重建经营战略
“产业再生机构”收购银行债权帮助企业重建再生,但是如果无原则地接受企业的重建要求,仅仅是延长了亏损企业的寿命,这不但不能真正帮助这些企业重建,也影响了对不良债权的处理。富山和彦介绍说,产业再生机构运营分两大步骤,第一阶段是对于濒临破产的企业实施“应急手术”,第二阶段是重建其经营战略,对企业的存在方式、人才组织等重新进行全面的战略重建,其关键在于产业再生。
所谓“产业再生”,据该机构的解释是:努力寻找和认真确认在严峻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究竟哪些素质的企业才有较长时间的生存能力。其中尤其需要仔细考察该企业的事业结构、人才组合以及客户关系。资金和人才就会在市场信息的诱导下重新进入这些企业增添它们起死回生的活力。但是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为这类企业诊断病因对症下药,使其迅速进入正常经营轨道,需要超常素质的专家队伍集合群策群力。
据《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了解,“产业再生机构”执行董事均由日本国内该领域最权威人士担任,领导层包括原野村证券副总经理社长斋藤惇、原新日铁副总经理、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审议委员三木利夫、日本存款保险机构理事松田京司、日本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翁百合等,民间咨询公司总经理社长富山和彦将担任首席运营官。
此外,在具体操办产业再生的高级职员中,几乎清一色具有国际投资基金背景。该机构有关负责人强调,从事产业再生工作,人才、特别是具有丰富再生知识、相关领域经验以及具有前瞻视野的顶级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再生的内涵仅是简单地以“大量裁减人员、出售被再生企业的关键或卖座部门或业务以获取利益”草草了事,那将是对“产业再生”的亵渎,产业再生是要努力找出、积极保护乃至充分发挥该企业的长处和优点。
强调“社会良心”
“产业再生机构”虽然由日本政府成立,但是其在政府背景下发挥民间机能实施产业再生,尊重市场原理,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地解决金融不良债权初步取得成效。出任该机构产业再生委员长的原中央大学教授、原东京高级法院法官高木新二郎说,产业再生本来应该是民间的事情,却要成立产业再生机构出面来做自有其道理,因为日本现在的金融以及产业构造中出现了妨碍其正常发展的“栅栏”。
这个“栅栏”是指什么呢?
据有关人士透露,前些年,在日本金融企业之间相互持股制度下,由于大股东缺乏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者进行有效监督的内在动力,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地位非常稳固,他们几乎没有因为在泡沫经济时代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而被追究经营责任。更为荒唐的是,领导日本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也是当年给银行造成大量不良资产的人。把坏账交给造成坏账的人来处理,这些“始作俑者”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试图隐瞒事实真相,极力缩小坏账的规模及其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主要商业银行对处理不良资产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正是这个原因。
和银行内部清理不良债权相比,“产业再生机构”的优势是代表政府,在重组企业时和以前的债务形成者没有瓜葛,相对超脱,但是面对巨大的利益阶层以及动辄几千上万亿日元的庞大资金的经营决策,除了超高的金融管理水平等专业素质以外,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奉献精神也是不可能的。
“产业再生机构”因此特别强调社会责任感。他们认为,“产业再生机构”是秉承中立、公平以及拥有共同的伦理观的专家精英组成,这些精英应该为了国家、国民公而忘私,为了将国民负担降为最低努力工作,施展自己的才华,以求达到再生重建的最佳效果。
产业再生委员长高木新二郎说,产业再生机构活动开始以后的两三年间,有效地改变了日本产业再生的文化,其手法应该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虽然今后不良债权处理、经济形势风云变化,但是这种文化在日本已经生根,今后还会发展,这正是产业再生这个机构存在之真意。
虽然“产业再生机构”领导层十分重视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但是为了防止内幕交易,该机构同时加强制度监督。比如产业再生委员会由七人组成,委员长由委员投票选举产生,每次决议由委员长召集须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通过,聘请精通金融的人士出任监察等,每次决议还必须要签署主管大臣的意见,以起到最终把关的效果。此外,“产业再生机构”的每一个大的决策及动作都主动及时向外界新闻媒体公布,使其产业再生过程处于相对透明的状态之下,接受大众监督。□ 钟沈军 《瞭望东方周刊》 2006年第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