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温暖我的骨头
石头说
我将它吸入身体中生长
树和它,上面的叶子
下面的根说
一大片模糊的白色
将我黑夜引出
蛾子在飞行中说
我闻到一些东西
我听到一些东西
后来我看见东西动了
野鹿说
一座高塔
在广阔的平原上
假如你爬上
一层
你将会望得更远一千里
《光的用途》选自诗人斯奈德1974年出版的诗集《龟岛》,这是一首写经验的诗,诗人把物体的、植物的、动物的与人的感觉经验揉合在一起,使它转化为一个总体经验,达到了神妙的契合,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美感。诗的结构就是这几种谈论光的声音组合成的,五种戏剧性的声音的组合,五条平行的表层结构的组合。石头、叶与根、蛾子、野鹿和人。与其说它们在谈论光的感觉经验,不如说它们在夸耀自己的诗歌技巧,如果它们能写诗的话。诗人斯奈德懂得这一点。我们观察的对象,无论是石头、叶与根、蛾子与野鹿;忽而在一瞬间,它们成了艺术家,我们倒成了被观察的对象。是的,诗中的五种声音的确是艺术的声音:“它温暖我的骨头。”这种拟人化词句,把石头内在的神秘性提示了出来,而不仅仅在感觉光,石头变成了有灵性的物体。
在第二节中:“我将它吸入自己的身体生长”,“上面的叶子,下面的根说”。这里,诗人的修辞技法给诗歌增加了情趣,声音分离使我们对根吸取光的方法产生了想象。那是一种看不见的吸取与收藏,同时,暗示了这里的声音是一种合唱。第三节中:“一大片模糊的白色,将我从黑夜引出”。飞行中的蛾子给我们描绘了黎明前的光。在这黑夜即将消逝的光里,蛾子感觉到早晨的到来,这是神秘的引力,就像夜晚蛾子扑向火焰的引力一样。在第四节中,野鹿对光的感觉进入到了更高层次。我闻到一些东西,我听到一些东西,后来我看见东西动了。嗅觉、听觉的和视觉的印象朦朦胧胧,神奇莫测。在这里,野鹿不仅仅是在感觉光,而且也感觉到了伴随光一起到来的东西,并且发现它们在随着光的变化而变化。诗人就是用这种层层深入的方法,把我们也引到这一大白光中来。诗人斯奈德在细心创造诗的意境时,也嘲讽了那些在自然面前忘记了什么是感觉以及怎样感觉的人们。很多时候,在自然面前,他们只知道占有和破坏。
诗的最后一节,诗人斯奈德用古朴的东方式的感觉思维,东方人的心境结束了全诗:“一座高塔,在广阔的平原上。”这有点像我们唐代诗人登高远眺时的感觉。诗人敬仰东方文化和精神,在这首诗里得到了体现。另外,诗人是著名的环保主义者,他选择的生活方式也是对所谓现代文明的一种抗议。诗人斯奈德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中,他和动植物的关系几乎像是亲属关系,所以,他笔下的动植物都具有人的特质。诗人曾说:“作为一个诗人,我依然把握那些最古老的价值观。”《光的用途》也许就是对一种价值的把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