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全利
徐全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55
  • 关注人气:2,0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秀谭爱的“条约”

(2022-09-05 06:51:19)
分类: 不伦谭/不秀谭

    爱的“条约”

 

  在一些家庭,常可听到这样的对话——

  “妈,这怎么弄?”“我这会儿正忙着,先去找你爸。”“我也不知道,回头问你妈。”

  像这样,整天“妈妈,妈妈……”跟羊一样,许多人可能遇到过。央视新闻?712日有篇文章,载的是《“不要喊妈!”她和7岁儿子签下的这份条约火了》:四川成都的一位妈妈,化名叫张鹿,因为被7岁儿子不断“呼叫”,便和儿子签下了一份“不要喊妈条约”,“有事没事就喊妈”,她与儿子签下“条约”。

  张鹿是一位文字工作者,平时都在家办公,儿子今年7岁,上小学一年级,丈夫是一位工程师,经常出差在外,由于家里没人帮忙照看,大多数时间都是张鹿自己带儿子,“可能是长久以来一直在一起的原因,他确实有点依赖我。”

  近日,儿子放了暑假,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喊妈妈,这让张鹿非常头疼,感到随时被打扰,无法专心工作。于是,她与儿子沟通协商并根据自家实际情况,写了一份“不要喊妈条约”。 她说,希望儿子能够自立,不要什么事情都靠妈妈,“条约”总共列明十条,涵盖了学习和生活的多个方面,“不会写的字请查字典,不要喊妈!”“早起自觉洗漱后,打开衣柜找衣服穿,不要喊妈!”“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等爸爸回家后,喊爸!”

  张鹿表示,“条约”设立后儿子喊妈妈的次数大幅度减少,不过儿子也有自己的小心思,签订“条约”的当晚还跟妈妈开玩笑说:“妈妈,你是不是嫌弃我了?”张鹿则耐心地跟儿子讲道理:“爸爸工作忙,妈妈也要上班,有时候真的忙不过来。”

  看完张鹿的经历,网友们感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娃,支持这位妈妈的做法,认为这样既锻炼了孩子,又让妈妈有时间从事自己的事。

  自然,也有人如那7岁小孩,认为是不是妈妈嫌弃他,是不是显得有些无情?我以为除了”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等爸爸回家后,喊爸!”这条有待商榷外,其余都可谓“道是无晴却有晴”,正如“爱之愈深,责之愈切”一样,可以称为“爱的条约”。

  爱在自力。民间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己7岁,会有自己的思维能力,也有自我意识感。有些问题,可“自食其力”,凭自己的能力解决,不要什么事都找妈妈。家庭教育,立好规矩,可看出人一生的生命质量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如果第一任老师把孩子培养得人伦不通、四体不勤、生活无能,那定是失败的家教。如果是这样的“阿斗”,你期待学校能把这样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优秀孩子,无异于痴人说梦,几乎是不可能的。

  爱在自信。遇到什么事就叫“妈妈”或“爸爸”,这样的孩子至少是缺乏自信,怕自己做不好,怕自己解决不了,怕自己把事情弄坏了……这样的孩子胆怯,心惧,没有勇气,没有担当。相反,遇事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拿主意,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充满自信,“经一事,长一智”,今后的学习就不会“虎妈(爸)鸡娃”,遇事就不会“虎妈(爸)犬子”,就不会畏首畏尾,或畏畏缩缩,躲躺闪闪,而能像《好汉歌》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哇!”

  爱在自立。“母子条约”的签订,孩子喊妈妈次数的幅度大大减少,说明是有自我意识的。如何“自己管理自己”?作为家长(父母),我们要时刻保持自我成长力,不断自我反思,不断地摒弃工具性的价值观,坚持发展性的价值观。作为孩子,只要具备善良的人性,智力正常,就能自立于世,这样的人,即便将来成不了“人杰”,也不会成“人渣”。一定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有用之才。

  爱在自强。一般孩子有事都会喊妈,比如,妈,帮我拿瓶水;妈,我饿了;妈,我要钱了……这样不引导,恐怕就如稀泥难糊墙。自强教育,关键在家教,并承担主体责任。家长、老师和学生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关系。三角形的底线是家长和老师,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让孩子更优秀。其原理告诉我们,顶点的高低取决于底线的长短。如果作为底线的家长和老师漠视对方,互不合作,导致底线越长,顶点自然是越低。如果合作密切、相互包容,形成合力,顶点自然是高的,即有人生质量,有人生高度。而如果作为底线的家长或老师有一个方面撤出了,三角则随时可以倒掉,稳定性原理就没有了,不仅不能自强,反而会倒坍。

  现在的三胎政策正在施行,一个孩子妈妈前妈妈后地叫,如果二个甚至三个孩子,岂不把人吵疯!从这个“母子条约”看,虽然孩子还小,但是从小立规矩、立志,是为孩子负责,从小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长大自立自强。这个明智之举,既培养了孩子独立的生活和学习能力,也避免孩子成为“妈宝男”。由此说来,这个办法值得所有妈妈借鉴,爱孩子就不能溺孩子,溺爱等于害!

  当然,签订了条约,不可一签了之,就此放任流,撒手不管。能自理的事情,交孩子自己负责,并监督和指导。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等爸爸妈妈,共同商量,共同解决。珍惜孩子稚嫩的那声“妈”吧!毕竟父母与子女就是深拥入怀,渐渐松手,目送远走的过程!

 

               (原载2021712日“上海头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