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秀谭再说“要得甜,加点盐”

(2022-08-05 06:15:19)
分类: 不伦谭/不秀谭

     再说“要得甜,加点盐”

 

  我曾在本号写过《要得甜,加点盐》,是针对退休老人没有工作上的压力,没有家庭上的负担,没有了对地位、金钱、名誉追求的忙碌、苦恼,就该放下包袱,静享自由、轻松、无忧的清福。

  但有的老年人不是这样,而是“白发竞青年”,过去的拼打之苦,老而重吃。其生活本是“甜”的,却还去加“盐”,把家里家外的事独揽在身,成天“打工,打工,打工”,将“先苦后甜”变成“甜后之苦”,真是“吃二遍苦,受二茬罪”。

   这是老者“想不开”,“看不透”,那么对下一代呢?自己千辛万苦,对子孙后代则千甘万甜。子孙后代是宝贝,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玩“独享”,他玩的东西别人不能碰,只能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处处让着他,就像“小皇帝”一样。  

  现在是小康社会了,家家都有“闲钱”,孩子只要开口,要多少就给多少,零花钱成堆,孩子的要求得马上满足。特别是有的地方,小孩12岁请客十几桌,花费大几万,相互请来请去,大肆挥霍,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由于长辈的溺爱,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不喂鸡蛋不知怎么动口,不帮忙穿衣还不知正穿或反穿,总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五六岁的孩子总是“四体不勤”,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娇着惯着,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尤其是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平时习惯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正如南朝梁江淹 《空青赋》所言:“溺爱靡意,魂飞心离。”他们只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这样的溺爱、娇宠,惯着,放任,宠了孩儿害了己,甚至殃及他人,恰如《新唐书·高宗纪赞》所说:“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让小孩们生活在蜜罐里,甜了口,甜了心,甜到骨子里,但太自私,太任性,太骄横,乃至为非作歹,害了本人,苦了己心,祸及他人。

  生活常识告诉人们,“要得甜,加点盐”。为了孩子们的幸福、美满,甜蜜,我们应给孩子们的生活加点“盐”。有经验的厨师都知道这句俗语,从现代化学的角度分析,盐能强化鲜味,不仅是人们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而且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成分。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是一种中性的无机盐显示的味道。其味咸,性寒,入胃、肾、大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润燥、滋肾通便、杀虫消炎、催吐止泻的功能。

  从“甜”和“盐”的比喻义说,过去,人们常说“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上人”,“先苦而后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苦”和“努力”,就是人生的“盐”。经历过苦涩,会更珍惜甘甜的人生。摔过跤,才会更注意脚下的路;被骗,才会更懂得谨慎;吃过苦,才知当今的“甜”……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的实践课程。每个人都有“曾经”,“经历过”才知道以后“该怎样过”,“该怎样做”,“该怎样处理”,这会让我们的路更宽,选择更有余地,生活更加丰满。

  不贪图安逸,靠自己努力和坚定信念来证明自己的精神,所谓“精神日新德日新”。人生的“海阔天空”,有时波涛汹涌,有时云雾弥漫,不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生活中的摸爬滚打,经受各种各样的艰难磨练,他们的人生肯定不会是一片荒芜和毫无意义。即使现在他们一事无成,一无所有,一文不名,但在未来的时间里,他们肯定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无比丰富。

  灵魂的需求与物质的需求,原本是没有先后顺序的,但是想要有所成就,首要的不是追求物质,而是追求自己灵魂上的需求。只有丰富自己,武装自己,就是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增长自己的阅历,开拓自己的视野,熏陶自己的情操,每一件事看上去似乎与自己想要的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每一件事都是在为自己的成功铺平道路,即使被摔倒,被迫停下脚步,也随时准备重新出发,再次远航。

  犹如“诗和远方”,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努力作桨,信念为帆,梦的那头定是彼岸,最终“艰难困苦,玉汝之成”。

 

             (原载202173日《华文原创文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