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秀谭何以解纷

(2022-07-10 05:49:22)
分类: 不伦谭/不秀谭

     何以解纷

 

  东汉末年的曹操,有一首《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解个人之忧法,那么解纷争呢?

   《法制日报》2019731日有篇报道:《多元解纷创新之路,何以越走路越宽》,说的是多方参与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一站式、综合性、低成本”,及时止纷息争。

  不过,上面说的是社会矛盾,方法是“多元解纷”,目标是社会治理。我由此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是非之争,难免引起纷争。平息纷争,有的以书为证,有的以眼见为证,有的以史记为证,是耶?非也?请看看——

  人们常讲“知书达理”,也就是说世上的许多道理在书本知识中。那么,书本知识是否就万无一失呢?如果是以文学作品为据,那就很有可能越争越糊涂。

  比如两人争论“霉季”的晴雨,一个说多雨,以唐诗“黄梅时节家家雨”为证;另一个说无雨,也提出了一句“梅子黄时日日晴”来反驳。

  争论引来了第三者,说诗人不同于科学家,文学作品也不是科学论证,而是随诗人所处的具体时间、地点特别是感受的不同,做出“水火不相容”的诗句毫不足奇。好在这两人较开明,当听到第三者说出“熟梅时节半阴晴”时,彼此相视大笑而罢。

  按“眼见为实”论,通过“眼见”后“写实”或“说实”,当比文学作品可信度大,但有位穷措大写富家,一味金银珠绣,以为富贵,实却没有这种体验,并不能给人以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实感,永远也写不出“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之句。

  又有一笑话,说有个乞丐去北京,回来吹牛,说见过皇帝,他头戴白玉雕的帽子,身穿金子打的袍子。人问:“穿了金子打的袍子,还能打躬作揖吗?”乞丐说:“他做了皇帝,还用得着对人打躬作揖吗?”虽然闻者可“想当然”的确如此,但与事实到底相去甚远,不过为人们贻下了笑柄。

  历史记载该可信吧?有的也不尽然。清末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和湖北巡抚谭继洵,都是封疆大吏,又同驻武昌,但两人互有矛盾,遇事常常意见相左,引起纷争,互不相让。

  有一次,他俩同在黄鹤楼宴会,面对悠悠白云,滔滔江水,宾主频频举杯,大家都有了几分醉意。席间有一位客人询问汉水宽度,谭巡抚说据某书记载,汉水水面五里三。过了一会儿,张总督忽然对客人说,谭的话不实,汉水广度应是七里三,有某某书可考。

  谭不甘认输,两人反复争辩不休,满座的名流、学者和幕僚们无人能得以劝解。张之洞便命差役召唤江夏知县陈树屏,陈穿戴整齐飞马应召赶到,却见两位顶头上司当着他的面仍在争论。陈知县听罢,肃立拱手说:“汉水涨时,江面宽七里三;水落时,宽五里三,两位大人说的都不错。”

  张之洞和谭继洵不是谁官大谁有理,官大一级压死人,这是可取的;同时,两位总督和巡抚没有摆架子,听从陈知县的解说,也难能可贵;特别是他们既不以官职论是非,也不以书本为据死抱“本本主义”,而以实情为准,化解纷争。

  以实情为准,就是讲实理,即据实论理,不能“认死理”;可以说,“事理”亦“实理”,也就是从实际出发的“理”。这种理,实事胜于雄辩,最让人信服,也最能化解是非纷争。

  从实际出发和实是求是,是以实理解纷的精髓。只有以事实为依据,深谙事理,并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巧,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平息纠纷。如果缺了“实理”,无原则地做“和事佬”,那就不仅不能奏效,反而会越解越扩大分歧。

  

                     (原载2021620日《华文原创文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