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叩生命之门
人们常说的“老小”,就是老人与小孩相似。若老人常同小孩一块玩,老小搭配,老小同伴,没有成见,没有隔阂,常常玩得开心快乐。
有一款平板电脑,是专为7岁以下小孩娱乐、启智而开发生产的,其中有一档节目是“动手动腿动动脑”。节目里,有玩积木、有跳舞,手舞足蹈,也有识字、数数,还有注意厨房安全、安全过马路、如何看病、怎样讲文明等等方面的知识。我在家里与孙子一道爷孙共玩,所谓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不亦乐乎!
按照“动手动腿动动脑”的原则,我就常“动腿”。俗话说,人老腿先老。我之前没有这种感觉,车祸之后就明显表现出来。我过去走路较快,有些人跟不上,现在似乎迈不开腿,往往落人之后。如果一天不散步,突然外出就感到腿疼,走动一会儿就又不疼了。接送“第三代”上幼儿园,既是我的任务,也是我上午和下午步行之时,正好运动运动,消除腿疼及疲劳。这说明人稍稍运动,血液循环就会加快,浑身就活了。
至于“动手”,有单纯动手的,更有手脚并用的,可以说“一息尚存”,便“动手动脚”不止。诸如拖拖地,晾晾衣服,叠叠被子,洗洗碗,烧烧水……从体力劳动到体育运动,活动活动,再打打“八段锦”。打“八段锦”是个适合脑力劳动的健身气功运动,在我国深受知识分子和练习者的喜爱。从体力到脑力的“动脑”,八段锦是我国古老的导引术中流传最广、对导引术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受它的导引,我主要着力于知识和能力的积累,进而有感而发,写点“千字文”。
最近,有位神经衰弱的朋友说我写作状态尚好,才思敏捷,文如泉涌,佳作纷呈。他则处于矛盾彷徨之中,内心有时也有些茫然困惑。如何在保持兴趣爱好与不损害身体健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能相互兼顾,那就让人欣慰了。若找不到这样的平衡点,那鱼和熊掌就不可兼得了,也就只有舍鱼而取熊掌,即舍弃爱好而保身体健康。因为身体是本,爱好是末,不能舍本求末,不能本末倒置。
我说,这平衡点好找,就是“动手动腿动动脑”,且换替进行。做点家务之外,还是练练“八段锦”,不求那么标准,可拜师也可网上学。我天天练,边做事边写作边打八段锦,相互交叉进行,不间断也不沉迷。如写东西,不能一写就写一两个小时,可写写再劳动劳动,再写写然后练练功,这样交替进行就放松了。我是大脑受过伤的人,动脑更不宜久。一般写半小时就动一动,或打八段绵,或做家务,之后再写,这样交叉,就不累也不伤脑了。
这位老友说,写文章,动脑子,确实能锻炼思维。前段写作常考虑谋篇布局,就感觉思维活跃多了,记忆也激活了。近来没写什么东西,也没动什么脑子,思维就感觉呆滞多了,记忆也好象退化了,有时头脑突然出现“短路”的情况,平时很熟悉常用的字,写不出来了;与自己很熟悉的人,突然想不出叫什么名字来了。因此,他打算以后如果身体允许,就坚持写;如果身体不允许,就不写成篇的文章,可默写或抄写一点熟悉的东西,或者写一二百字的日记,不能让脑子老化得太快了,否则后果也堪忧,弄不好就会得老年痴呆症。患上此病,也将严重影响老年的生活质量。
我很赞成他的打算,因为他的健身计划基本没有脱离“动手动腿动动脑”这个范围。俗话说,“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又说“脑越用越灵”,就是这道理。就是人们常说的“活动”,活则通,活则变,活则生,体力和脑力劳动,包括体育运动,动则生阳,借用一句话说,大劳伤身,小劳健身亦健心。
人形体活动于外,气血流动于内,气血由于形体的活动而运行通畅。常动手,则指、腕、臂、肘等关节灵活,掌握自如;常动腿,常走路,则足、胫、股、膝等骨骼坚强,步行矫健;常动脑,可增强记忆力,可以预防智力衰退,延缓衰老,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与敏捷的思维。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适量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和血管功能,改善呼吸功能,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运动还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对某些疾病还有一定的促使其康复的效果;常用脑可以防止脑萎缩,预防智力衰退。日本医学家发现,勤学好思的人脑内血液循环较好,有助于防止脑细胞萎缩,可以延缓脑细胞功能的衰退。
由上可见,养生保健以及各类脑力劳动之道,贵在动手动腿动动脑。
(原载2021年5月31日“山谷梅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