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渝谭·心血凝成两个字
(2021-07-25 05:50: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不媚谭/不渝谭 |
字是一个人的门面。
我从小就知道“字是门楼书是屋”,由于爱写写画画,上十岁时被老师带着在村里(大队)给家家户户门顶写“忠”字,在田间地垴写标语,直到高中毕业“无书可读”,以及后来读师范,一直爱美术,包括写字,对各种字体及变体,都有所涉猎。
我虽爱好美术及书法,但无非只是“喜欢”,“书法”不过是“写字”,是一个人的“门楼”而已,没有看出人的心性,更没有联系到人生。特别是最近读到的感人故事,对我这个自小爱好写字,一直到“垂垂老矣”,书写汉字千千万的人,教育极深!
在祖国最西端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77岁的布茹玛汗·毛勒朵是一名护边员。58载,她用双脚丈量祖国边境线,把热爱祖国作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她不识字,便向亲朋好友讨教,终于学会了“中国”二字的写法,于是在石头上刻下“中国”,至今她已刻下带有“中国”二字的大大小小的石头十多万块(3月27日《人民日报?》)。
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工具,也被视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品,更被看作是人格的标记之一,“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经常被一起提及。您看布茹玛汗·毛勒朵,一生巡边,“坏人看到有‘中国’二字的石头,是中国的领土就会害怕。我想即使我不在了,但是我刻的中国石永远存在,中国永远在我心里,边境安全要比我的命还重要,为什么呢?如果坏人偷越入境,会给我们造成动乱,所以守护好边境,不让坏人进来,我们的家园安定了,边境安宁了,祖国安定了,我们就能像现在这样日益昌盛,过上富裕好日子。”
由此想到蒙恬写字故事。公元前二二三年,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一个字蘸了墨没写几笔又要蘸,而写一份报告要很久的时间。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著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有争议)这就是毛笔的来历。蒙恬也是古代戌边、守边,抗击凶奴的名将。同为守边,同是书写,令人遐思!
写字,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原始的基本方式之一。南朝·梁·陶弘景著有《授陆敬游十赉文》:“赉尔大砚一面,纸笔副之,可以临文写字,对真受言。”唐高骈著有 《寄鄠杜李遂良处士》诗:“池边写字师前辈,座右题铭律后生。”一辈子只会写“中国”二字的布茹玛汗·毛勒朵坚持巡边写“中国”,巡逻路上,只要见到大些的石头,她就席地而坐刻写“中国”字样。正如她所言:“我熟悉冬古拉玛山口的每块石头,就像熟悉我家抽屉里放的东西一样。”?因此,她对“祖国边界,寸土不让,凡是有中国的地方,我都要刻满‘中国’石。”
写字,人们常说“力透纸背”。布茹玛汗·毛勒朵刻字,更是“力透坚石”!50多年如一日巡边护边,她风雨无阻。在她守护的山口,创造出无一例人畜越境事件的守边业绩。最保守计算,她守边路上行程达80000多公里。如今,布茹玛汗·毛勒朵的故事传扬在天山南北,成为新疆各族护边员的榜样。2019年,布茹玛汗荣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今,布茹玛汗·毛勒朵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是护边员。她说:“我们全家用脚步丈量祖国神圣领土的决心不停,巡边护边的信念不改,心系祖国的爱国之情不变。”这种爱国之心,爱国之情,爱国之行,体现于刻写的“中国”两字,是刻骨铭心的大爱!
曾经,能写一手好字是竞争的资本,是一件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我读高中时“开门办学”,虽是学生,却在区里(区下有公社)办墙报,在农村,在企业,我都出过“墙报”,无论是粉笔字,还是毛笔字,他们都说我踏入社会,定会有一份好工作。后来,虽也有一份较好的工作,但不过是我“一个人”罢了。
布茹玛汗·毛勒朵则不同,她回忆称:“50多年来,我每天最少走20公里山路,在巡边时只要见到大一些的石块就刻上‘中国’二字。我现在年纪大了,不能经常到边境一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后,她会继续以忠诚、执着的精神守好边,也会教育好子女,把守边责任代代相传。
爱国守疆大奉献,心血凝成两个字——“中国”,闪光的字,伟大的字!
(原载2021年3月28日“上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