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渝谭·“欲”如野马
(2021-10-04 06:05: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不媚谭/不渝谭 |
只要是人,就都有七情六欲。“七情”一般指喜、怒、哀、乐、惧、爱、恶,是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最初来自《吕氏春秋》,后来有人注释说,“六欲”是“生、死、耳、目、口、鼻”,就是泛指人的各种欲望。如何把握好“欲”,是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探究的问题。
欲,是人类的本能的基本属性,新华字典释为“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百度百科”称之为“欲而当于理,则为天理。欲而不当于理,则为人欲。欲求适可斯已矣,非欲之外有理也。古有欲字,无欲字,后人分别之,制欲字,殊乖古义也。 今贪下作欲物也,亦是浅人增字所为。”总而言之,“欲”?有两面性,一面我形容为“正欲”,另一面我形容为“邪欲”。如何扬“正”抑“邪”,恐怕是每个人应该面对的,需要正确把握。
“正欲”,应发扬光大。“平生正直无私曲”,是《名贤集》的锦句,强调的是个人修养;冯玉祥楹联曰:“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作人。”忧患增人志,艰难玉汝成;“饥肠出奇策”,“糟糠养贤才”,“好事尽从难处得”,饿其体肤终不悔,天降重任必有时;“雪后始知松柏操,事难方见丈夫心”,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彩虹总在风雨后。如今,个人如考北大、清华,买房、置车等等,大的如“中国梦”,可以说是国人的“上下同欲”。这样的欲望,?不论是明初心,还是守初心,都应同舟共济齐弘扬。
从个人到集体,从家庭到国家,若反之欲壑难填,纵欲不止,历来为人所耻。赵吉士《寄园寄所寄》里说:“严相嵩父子聚贿满百万,辄置酒一高会。凡五高会矣,而渔猎犹不止。京师名之曰‘钱痨’。” 古人云:“廉者足而不忧,贪者忧而不足。”在行动上失去一条原则,就等于给自己套上一副枷锁。冯梦龙在《古今谭概·贪秽部》卷首发表议论道:“人生于财,死于财,荣辱于财。”为贿为财为贪,就必然思想膨胀,把群众不放在眼里;“处显而修善,处隐而为非”,实乃暗室欺心。贪念是个大包袱,越卸得快就越轻松,反之则会越背越重。
最可怕的是“贪天功为己有”,不是“天下为公”,而是“天下为我”。《左传·僖公二十年》公元前640年,宋襄公作为当时国际社会新崛起的政治军事势力,想凭自己的声望召开一次国际大会,表面上是商榷国际事务,其实是想宣扬自家理念,为自己的霸业扬名天下。这样,可以说宋襄公的愿景和其他国家的愿景并不是统一的。因此,当时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并不看好这次大会,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让自己的心愿跟随大多数人的心愿,那样行事就可以成功;如果让大家的心愿跟着你个人的心愿走,则很少能够成功。”这其实说的是共同愿景问题,办成一件事情,尤其是需要众力的事情,你得找到大家的交集点,然后你的事业就是将这个交集点扩大。人家来找你,投奔你,哪怕只是在你手下当个门卫保安,他也是投着自己的愿景而来的,而不是投着你个人的愿景而来的。如果大家的愿景没有交集,你和众人就会彼此成为阻碍。因此,不要把事业变成一个人的,而是要变成大家的。
唐吴兢《贞观政要·俭约》“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意思是:把自己的欲望服从人民的欲望的,他的事业必然昌盛兴旺;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的,就必然会灭亡。原文:“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作者举前朝隋炀帝的各种奢靡生活亡国的例子,反述民心的重要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李世民及大臣们认为,为官者“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 “以欲以人”,欲如一匹马,随人的意志所左右,不可信马由缰。“以人从欲”,人就服从于欲,服务于欲,成为欲的奴隶。古人云:“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大丈夫立志,“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为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明太祖实录》卷七五载,朱元璋曾告诫功臣勋旧:“不以功大而有骄心,不以爵隆而有怠心,故能享有荣盛,延及后世。大抵敬谨为受福之本,骄怠为招祸之源,惟知道者可以语此。”
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人,千千万万的事,一再证明,“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让我们“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