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总简介我的系列“谭”

(2020-11-21 07:09:10)
标签:

杂谈

分类: 不已谭

我的系列谭”

有北京、上海的几个博友,对我的系列“谭”有所质疑,问书名是何来历?

我回复没有来历。文贵在创,不求来历。我每册所“谭”亦即“谈”,都有小序言,这里集中摘录(原文),是否有道理,读者自把握。

1、《不拘谭》——杂文姓“杂”,编书自然也“杂”。这本小册子取《不拘谭》的书名,本身就含有“杂”的意思。

   我所以取此名者,乃因我涉笔杂文时,政治、经济、文化…… 不拘题材;社会、家庭、人生…… 不拘内容;独白、书信、对话 ……不拘形式;古今、中外……不拘时空;可长、可短……不拘篇幅。为此 ,我每下笔往往是:敞开心扉——不事拘谨;谈人论事——不拘小节;喜笑怒骂——无拘无束;激浊扬清——不拘一格。
   正由于这样,我的笔也许常常会伤及某些人,因此也祈望读者能以不拘的态度和胸怀多多海涵。
   2、《不惑谭》——不知不觉中,我已跨入了40岁的门槛。
   我从26岁开始习作杂文,至今已在杂文园地耕耘了十多年。在过去的岁月里,有些可写杂文的材料已写成杂文,有些不便写杂文却又感到弃之可惜的“边角余料”,我每每将它们放在“杂货摊”里,待以时日再作它用。
   1990年内蒙古的《红城时报》向我约稿,要求写点哲理性小品,我这个“杂货郎”便从“杂货摊”里找出一些杂货,杂七杂八的写了些小品,开办了《微思斋杂记》小专栏。嗣后,我又先后在《今晚报》、《深圳特区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常州日报》等30多家报刊同时开辟《微思斋杂记》个人小专栏。这些专栏小品,较受一些中学生及休闲人员的欢迎。为了把这些小品献给他们,现将它们略加整理,分成5个部分共408则汇成一册,聊备一格,抛砖引玉。
    1999年7月,我曾出版杂文集《不拘谭》。虑及收入这本册子中的小品乃是我在40岁前后所写,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且以《不惑谭》为书名吧。
   3、《不修谭》——这是我的第三本杂文小品集。它所收录的均是些不伦不类的小杂感,可视为《不惑谭》的姊妹篇。
   人们常谓“文如其人”。我不大爱修边幅,这些杂七杂八的小品也是没修其“边幅”的:题材杂乱不一,篇幅长短不计,文体形式不拘,表达方式不规,风格体式不同,乃十足的芜杂小品,是故依此就定书名为《不修谭》罢。
   4、《不平谭》——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我想从山水阻隔的“无路”到“成路”,其间必有许许多多走的人逐步扫平障碍的过程,所谓“路见不平有人踩”是也。
   走人生之路,大抵比走乡间小路、崎岖山路、林间荫路更艰难、更辛苦、更阴森。要扫平人生之路的障碍,需要千千万万的“清道夫”:既需要组织者、领导者、实干者,也需要助威者。
   我虽然身单力薄,弱智少谋,既无组织才能,又无领导水平,亦无实干体力,但可做个“不平则鸣”——呼吁、呐喊、鸣锣、敲鼓、打钟的助威者。
   然而,“鸣”亦非易事。“鸣”,设若如“进行曲”,则会催人奋进;倘如同“催眠曲”,则会让人精神不振;若如“冲锋号”,则可鼓舞士气;假如像“退堂鼓”,则会使人泄气……我之所“鸣”,有的可能鸣当其鸣,有的可能鸣不当鸣,有的可能鸣不副实,有的可能鸣之有误。
   不过,既然已经“鸣”了,并行诸于文,白纸黑字,姑且按“世风感应录”、“民风透视录”、“政风解剖录”、“作风备忘录”分成4类,将126篇随感录依发表时间先后为序,编为《不平谭》。其间的是非曲直,利害得失,一任读者上帝评说。
   5、《不咎谭》——人是在失意、失误、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逐步走向成熟、取得成功的。
   失意、失误、失败均不可怕,也用不着老是耿耿于怀。一个人若老是绕着自己的阴影转,那就没有光明的前途和美好的前景。须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一个人虽然甩不掉自己的阴影,但却可避过阴影而走向光明。
    人是人的环境。旁观者也不应老是抓人的“辫子”不放。在别人出现失误、失败时,要多一些理解、鼓励和支持,少一些冷嘲、热讽和苛责。“人无完人”,过多的责备,那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人非圣贤,孰无疵瘢?无论于人于己,对“疵瘢”倘能采取“既往不咎”,吸取教训,以鉴今后的态度,那将是利人利已的。是故兹将“既往”的132篇旧作及所涉的“既往”旧事编为《不咎谭》,以作后事之师罢。
   6、《不违谭》——“人生一局棋”。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均可谓是棋盘中的每一个棋子。棋子虽然是自由的,可以在棋盘内自由驰骋,但又只能按棋理行走,不可违悖。
   然而,棋子是无意识的,违悖棋理的是人。人在社会这盘大棋中,诚然可以自由进退,但却不可悖理,更不可逾矩,否则便会走向岐途,以致身败名裂。
   为了按棋理下棋,按事理行事,特将相关杂文编为《不违谭》。迄今目之所及,无论是多人合集还是个人专集,这可能是全国第一本“法制杂文”。全书收文120篇,旨在以文鉴己鉴人,共戒共勉。
   7、《不经谭》——收入本书的120篇杂文,均是感之于心,行之于笔的“合为时”之作。它们也许带有个人的偏爱、偏见,甚至有些荒诞不经。然而既已变成“白纸黑字”,曾在报刊上“抛头露面”,那就汇编成《不经谭》,聊以备忘吧。
   8、《不厌谭》——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可以说,人的一生是在学习与实践中成长、进步、完善的。
    人的进步首先要学习。学习不只是狭隘的啃书本,尤其是要“从无字处读书”,即要“读人”,读天下事。
   学习与实践是每个人的毕生任务。人生在世,要活到老,学到老,实践到老;既要苦学、乐学,又要勤于实践、乐于实践,做到学习与实践“并驾齐驱”,且“乐之终身不厌”。为此,现将散发于各报刊的118篇相关杂文随笔分成10类,按发表的时间先后为序编为《不厌谭》,以就教于班门。
   9、《不讳谭》——我是一个比较正直的人。正直人往往说直话。倘有话要说,便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说话有很多艺术。孟子喜设喻,魏征爱直言,齐宣王常常“顾左右而言他”……我不敢攀附这些名人,但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便以笔代言,或抑或扬,直言不讳。
    树以直为佳,人以直为贵。然而直士之言,言不忌讳,可能会伤及一些人,或伤了面子,或伤了自尊心,或伤了痛处。这其中,有的可能是伤当其伤的,有的则伤之不当。对伤当其伤的,这该是为维护社会肌体健康尽了一点微薄之力;对伤之不当的,我则应向他们深深的鞠躬并诚挚地道歉;对不知当否的,我希望有识之士审察明示,以便发扬伤当其伤的精神,改正伤之不当的错误,于是将120篇可能带刺的杂文随笔合编为《不讳谭》,用以鉴人鉴己。
     10、《不卑谭》——在“百舸争流”、“物竞天择”的世界上,最大的竞争是人与人的竞争。
   我的竞争意识并不很强,但要为事业奋斗就必须有竞争观念。我在杂文这条崎岖的羊肠小道上跋涉了10多年,写的杂文需要投向报刊发表。每家报刊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的稿件,编者须选择有较高质量的稿件刊发。在质量面前,每个作者都是平等的,相互之间也是竞争的。尤其是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杂文曾一度繁荣,有些报刊还举办了杂文竞赛,既是“竞赛”或“大赛”或“征文”,就必然会有竞争。我先后也参加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杂文竞赛或征文。在杂坛高手如林的角逐中,我之所幸的是,有的作品入选发表了,有的还获了奖。现将它们按发表时间先后,结集出版。据我所目及,在全国的杂文作者中,个人参赛入选及获奖杂文作品汇编成册的,这可能是第一本。这可说是我不卑于形秽、笔拙,而勇于角逐、竞争之果。
   按说,在竞赛中入选及获奖的杂文质量应该是比较高的。但有些报刊的杂文竞赛因专业的局限性、文体的局限性、篇幅的局限性以及时代的局限性,收入集子中的某些杂文的质量并非是上乘之作。我之所以取书名为《不卑谭》,是不怕贻笑于大方之家,凡能参加竞赛的大都不揣浅陋,不亢不卑的参加了,于是取下本书名。         
   11、《不欺谭》——人生在世,该如何为人处事?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三老”可谓是为人处事之本。
   反之,做虚伪人,说虚伪话,办虚伪事,这既是欺人,又是自欺。
   自欺欺人,历来为世人所诟病。
   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最根本的是做老实人。要做老实人,关键在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既不自欺,又不欺人,于是将123篇相关杂文随笔汇编成《不欺谭》,用以自警,并敬献给真诚的人们。
   12、《不偏谭》——为人要学正。
   正直、正气、正派、正义、正果……品德高尚的人总是与“正”相伴。
   正的反面是偏。
   偏听、偏见、偏心、偏私……品德低一下的人总是与“偏”为伍。墙偏房屋要倒坍,风偏飞机将失事,人偏德行会受污。
   人生在世,最好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下芳名;最糟的是“尔曹身与名俱灭”,遗下臭名。留芳名者,离不开“正”也;遗臭名者,由“偏”所致也。
为了“正”而不“偏”,特将散发于各报刊的123篇有关小品汇成一册,取名为《不偏谭》,以与读者共勉。
   13、《不周谭》——大千世界,人事纷呈。在“人山人海”里,每个人仅占一隅之地。我身单力薄,大事干不了,却又不甘寂寞,于是弄点难登大雅之堂的小杂文。
    杂文不需要创造诗歌般的意境,不需要塑造小说似的完整形象,而往往是对“一鼻”、“一毛”的刻划和分析,不过是一种“小摆设”。
    相对于整体而言,“一鼻”、“一毛”总是不周全的。世上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何况“一鼻”、“一毛”这类小节,就不可能考虑得周周到到,研究得透透彻彻,涉笔时面面俱到。既如此,那就辟个《不周谭》的小栏目,做点“一鼻”、“一毛”无关大局的小品吧。
   既是《不周谭》,就难免有片面性,甚至会出现错误;好在已表明是“不周”之“谭”,也正因为如此而留有“不周”的余地,以便与读者“疑义相与析”,是为开栏小启。
   14、《不夜谭》——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文章称为“孩子”。
   我在写作的“高峰期”,曾在30多家报纸副刊开辟专栏,其中有数家晚报。
   承蒙多家晚报的厚爱,为我养育孩子提供了一隅天地。
   我的孩子当然都与我同姓。
   赵、钱、孙、李……每个姓氏都有其来历。
   或问:不夜谭有何来历?
   答曰:
   我的孕育方式是——
   如今晚上也灯火通明,是谓“不夜天”者也;在这“不夜天”下“夜以继日”地叨唠几句家长里短,生活琐事,是谓“不夜谭”者也。
   15、《不佞谭》——2000年底,《九头鸟》杂志约我开辟杂文专栏。按以往体例,自定栏目为《不佞谭》。时间从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历时整整3年。现回头看看,这类杂文还可继续写一部分,权作续篇,且仍用当时的《开栏小语》:
   屈指一数,我涉足文坛迄今已近20载了。
   20个春秋,吮指的幼童也成了健壮的青年。可说来惭愧,我这20年没有什么收获,特别是在本埠具有“厚实感”的大型文学刊物《九头鸟》上,竟仅于创刊号上受约而发表过一篇小杂文。并非编者认为“远方的和尚会念经”,不重视本地作者;亦非本人舍近求远,“泰山在前而目不见”。真正的原因,实乃自身功力不够。由于平时只配做点“小摆设”,放在“报屁股”上露脸,不敢仰视大型文学期刊的高雅之堂,所以觉得在报纸上弄点小“花边”习惯了,在文学期刊的殿堂坐着个侏儒总有点不自在,犹如贾桂似的站惯了不敢入座。
   日前,《九头鸟》的主持者打消了我的顾虑,嘱我有空时到他那里坐坐,并给一把“椅子”,让我自己取名。作为《九头鸟》家族里的一员,我自然理当常回家看看,聊聊天,打打杂,于是不怕见绌,在此占一小席,开辟《不佞谭》——不佞者,不才也。这虽是旧时的自谦之词,但对我而言却是确然的。不过,尽管是卑之无甚高论,常捉襟见肘,但拟尽微薄之力,试图突破“千字文”的老格局,将“粑粑”做大些,并尽力在通俗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上下点功夫。未知尝试如何,且由读者评说,并不吝赐教,是为开栏小语。
   16、《不期谭》——杂文需要贴近生活,而生活并不是事先“设定”的,它们往往像“不速之客”。这些生活之“客”,在这里与大家见面,姑且取名为《不期谭》,自我意于五:一曰“不期而遇”,事先没有约定而遇见,让人感觉突如其来。二曰“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三曰“不期而同”,指不约而同。四曰“不期而然”,非常不希望这样,但是竟然这样,很出乎意外。五曰“不期修古”,不要照搬老办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
   17、《不舍谭》——“文章合为时而著”,“著”总少不了表现在字里行间里。而体现在“字里行间”的篇什,又都少不了作者的思想,或爱或憎,或赞成或反对,总有所表露。我在重新拿起笔后,得到了许多文友的支持和鼓励,还得到了一些“无名友谊”,当然也发见某些丑恶现象。这让我不得不继续拿起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观所感、所思所想行诸笔端,流向字里行间:对朋友之情,依依不舍;对所作所为,锲而不舍;对丑恶现象,穷追不舍,合而称之为《不舍谭》。
   18、《不弃谭》——我曾用写杂文的“边角余料”出版过《不惑谭》和《不修谭》小品姊妹篇,按“努力请从今日始”而行之,先取个“始”名叫《不弃谭》,依原类而写,权作续篇,并作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开篇罢。
   “不弃”,含有不放弃,不舍弃,不废弃,不丢弃的意思,既表锲而不舍,又蕴敝帚自珍。设想分成七个部分,随写随补。但今非昔比,毕竟年事渐增,反应迟缓了,耐力也差了,虽很有可能像夸父那样没能追到太阳,甚至受渴而终,却也在所不计也。
   19、《不媚谭》——学习鲁迅的杂文,需要学其正气。为此,师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试作《不媚谭》,也就是不媚世,不讨好世故,如贯休诗所说“媚世非吾道,良田有白云”;不媚灶,不阿附权贵,像韩愈那样“行身践规矩,甘辱耻媚灶”;不媚上,不阿谀奉承,犹如“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媚俗,不做《史记》所非议的“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不媚骨,不卑躬屈膝,就如陶渊明般“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媚外,不奴颜婢膝,铭记鲁迅教诲的“双脚踏在民族坚实的土地上”,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是为论鲁迅杂文的正气,并兼序言。
   20、《不伦谭》——这些篇什集在一块,纯粹是大杂烩,显得有些杂七杂八、不伦不类,是以取名为《不伦谭》。
   21、《不误谭》——这里所收入的篇章,是有关杂文研究和写作方面的理性思考与交流。……收集在这里的所有理性思考与交流,仅供读者参考,请自鉴不误,是为《不误谭》。
   22、《不已谭》——我于1982年业余写作杂文,其中1997年至2009年初搁笔12年,后受文友鼓励重新拿起笔,原计划写作21册小书,2012年5月汇编至今已基本杀青。由于9年没写新作,再坐下写时手脑均已笨拙,竟有2个晚上无从下手,一字不成。春节来临,利用假期试笔,从即日起业余所写为第22册,初定为《不已谭》。
   “不已”,语出《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汉·荀悦《汉纪·平帝纪》:“故乱则统其理,危则致其安,祸则引其福,绝则接其继,幼则代其任,夙夜孜孜不已,凡以为天下厚刘氏也。”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出处,有神秘的,有壮怀的,我乃一介凡夫,且渐年暮,不过是有所观,有所感,即涂鸦,不停歇而已。
     23、《不渝谭》——渝,形声字,从水,从俞,俞亦声。“俞”意为“捷径”,“水”和“俞”联合起来,本义表示“捷径水道”。用以表示感情和态度,意若以感情为“正道”,“岔道”则是抄近道,就是“渝”,即为改变。如由白变黑,比喻更改初衷称“渝涅”,变易叫“渝移”,变节为“渝节”,变更、变化谓之“渝变”。
情感、态度、意志、操守、信用最忌变,为倡导“正能量”,反“渝”之道而行之,坚表情感“忠贞不渝”、“白首不渝”、“没世不渝”,态度 “坚持不渝”、“丹青不渝”、“始终不渝”,操守“恪守不渝”、“坚贞不渝”、“至死不渝”, 信用“信守不渝”、“坚守不渝”、“誓死不渝”,意志“矢志不渝”、“金石不渝”、“生死不渝”,不违不背,明誓固在,现将相关拙作编成小册,是以取名为《不渝谭》
   24、《不秀谭》——我出生于农村,是农民的儿子。小子可称郎,所谓“小儿郎”。同时,元明时代,平民的子弟也称“郎”。我这个平民之子,自然为“郎”。
   然而,人往往有不安定因素。原本是“郎”,却不想做平民的俗事,偏要做雅事,成为元明时代官僚、贵族和富室子弟的“秀”。
   秀 ,本是植物吐穗开花,如“佳木秀而繁荫”多指庄稼,如秀穗。更多的是比喻义,如秀异,秀才,优秀,后起之秀; 美丽而不俗气,如秀丽,秀劲,秀俊,秀拔,清秀,秀外慧中。“秀”,自然是许多人的追求。

   不过,鲁迅先生说,浊世少见“雅人”,少有“韵事”。据此而言,初逢盛世,郎秀之间,也就是城乡之间,互相侵蚀,“郎”的人多, “秀” 也不彻底,成为“不郎不秀”。我也不成材,没有什么出息,所写东西,不过是不郎不秀,是为《不秀谭》。 
(注:以上书目,已于2013年出版21册并全部售完。去年11月至今年共9个月所写后3册中,《不已谭》仅写了几篇,还差近100篇,按前几个月的进度,3个多月即可完成。由于视力有点模糊,现休息休息,视情况再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