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混”
当今社会,绝非“世混浊而不分兮”,但对世事“混”而不分者仍不乏其人。
鲁迅先生早在50多年前就说过,“要面子”易与“不要脸”相混。然而可忧的是,至今有些人仍分不清其界限,如有的以拥有“洋货”而炫耀,却错把国货上的汉语拼音当“洋文”。如此“要面子”,不是很“不要脸”吗?
还有人把真善美与假恶丑相混了。有个民间故事说,从前某农夫得了一个聚宝缸,不论缸里装上什么东西,均可取之不竭。其父好奇,上前细细察看,因不慎而倒栽进缸里。农夫见状,赶忙去拉,哪知拉起一个,缸里又有一个,他拉起无数个“父亲”,却分不清孰真孰假,便操起棒子,朝自认为是假父亲的头上狠狠打去,谁知“假当真时真亦假”,打死的正是其父!
对我国当前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社会上仍有些人总是怀疑方向对不对,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这些问题本是9年前一些人就“混”过的,不料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果后,还有人把“社”与“资”相“混”而“不分兮”,这就未免太浑沌了。
“混”的产生,原因很多。有的是认识问题,像列宁说的是“直线”性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的是见识问题,像错把汉语拼音当成洋文那样,盲而无知,浑然致“混”;有的则是看问题带有偏见,乃至以假当真,以丑当美,以恶当善。这样,怎么会不在思想上、行动上产生“浑浊不分鲢与鲤”的混状呢?
诚然,事物间并非一概“非此即彼”,它们有时确易相“混”。但世上没有绝对一样的两片树叶。不从本质而从现象上凭主观臆断,就很有可能混淆黑白。因此,不论是把“要面子”和“不要脸”相混了,还是把真善美与假恶丑以及姓“社”与姓“资”相混了,都要善于从本质上进行分析、比较,把问题的界限弄清楚。明乎此,我们再来看当前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在思想上、认识上就不会产生如同糊状的“混”态了。
(原载1987年11月14日《咸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