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推论”解析
学过数学、逻辑学的人,大都知道有个术语叫“反推论”,即由甲可推导出乙,也可反之由乙推导出甲。
数学使人缜密,逻辑使人聪明。可有些人的“缜密”和“聪明”用的不是地方,而是用于“钻牛角尖”。譬如对待表扬,有些人就惯于这么运用反推论法:“你表扬他,就是否定我,批评我。”真使人有些哭笑不得,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问题的严重性,岂止对待表扬如此?组织上提拔了A, B、C、D们则认为组织上对自己不信任,于是纷纷闹情绪。领导抓了某项工作,干其他工作的人便“反推论”:领导只重视某工作,而对自己的工作不重视。倘对某工作进行了改革,原抓这项工作的人即反推论:主张改革,就是否定自己过去所做的工作。说到清理公司、“扫黄”、“扫非”,有的人也“反推论”:这是改革、开放搞错了,如今要走“回头路”……像这样的“反推论”,还可举出一些。不过,仅从以上现象可见,“反推论”确有一定市场。
这些人为何爱搞“反推论”?以我分析,有的是滥用“反向”或曰“逆向”思维,胡乱“反思”,任意“换位思考”,忽视客观实际;有的受所谓“逆反心理”的驱使,你越是要那样说那样做,我越是要这样说这样做,硬要“唱别腔”,妄作“别马腿”;还有个重要原因,正如列宁所批评的那样,他们是“直线型”的思维方式,只知此而不知彼,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这些原因所构成的“反推论”,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小者,会像以为表扬别人便意味着批评自己那样,容易对人产生隔阂,使自己产生消极情绪,误人误己;大者,则会贻害大局,比如反“左”却行右,反右却行“左”,这种教训是深刻的。
要避免由“反推论”而得出偏颇乃至颠倒的结论,想问题时就应“立体”地、“全方位”地熟虑,进而辩证地看问题,不可把一个个整体肢解成一块块碎片,一截截“直线”!
(原载1990年2月24日《常州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