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说无凭”之说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一句口头禅叫“口说无凭”,凡事讲究“拿出凭据来”。
的确,凭据是很重要的。韩愈在《杂说》里说:“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龙要有“凭”,人也几乎难离“凭”。乘车坐船,要以车船票为凭;进电影院,要以电影票为凭……总之,凭是人们借以为据的东西,缺了它即如《文苑英华》所说:“委巷浮说,不足凭借。”
顾名思义,“凭”是一种依据,一般是物件,如“文凭”、“凭据”之类。最怕的是口头支票,无形无影无踪,一旦“祸从天降”,即使是福尔摩斯,也是“查无根据”的。于是,有些纵然是正儿八经的话,倘遇到“说过便忘了”的人,也往往会被称之为“无凭”的“浮说”。电视连续剧《艰难的诉讼》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秦香莲似的刘春月为劝其夫回心转意,请假5天到省城,本来是得到顶头上司袁科长“恩准”了的,可事后袁科长却矢口否认,刘春月据理力争,袁科长振振有词:“口说无凭。”最后,刘春月背了“旷工”的黑锅,被开除出厂。由此可见,这“口说无凭”多么厉害,它就像一根绳索,可把人缚得动弹不得。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言而有信,素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之说。若说过的话,转眼就不认账了,还谈得上什么信用?这种自食其言的人,灵魂都是肮脏的。三国时的曹操,年幼时爱逃学,被叔叔告知其父,小曹操因此颇为怀恨,想法整治其叔。一次,他有意装病,其叔大惊,忙叫来其父,可小曹操在其父来时,已是泰然处之,声称自己没有说过有病,是其叔说慌。最后,其叔落得个失信的坏名。这里,小曹操就玩弄了“口说无凭”的伎俩。这不是灵魂肮脏,心怀报复之心使然吗?
人要互相信任,这是很重要的。但对于那些良心和灵魂生了“锈”的人,我们应特别注意“口说有凭”,做到丁是丁,卯是卯,毫不含糊,使其无空可钻。
(原载1987年7月10日《梧州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