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谈之四:
解答后的反思
2009年12月21日中午,《山西晚报》编者传来副总编侯锐的《我被网络OUT了吗》,要我当天下午予以解答,我即遵命写出《时尚与落后的辨证》,编者以首席的位置于12月25日刊出,内容是:
也许,他们曾解答过你的问题,今天——
他们也有难题需要解答
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事情,生活阅历丰富、心理素质极强的《那点事》嘉宾们也不例外。岁末年尾,在盘点《那点事》的时候,我们特地邀请了三位点击率最高的嘉宾——韩石山、侯锐、林小独坦言他们的烦心事,请让广大读者来当“心理医生”。短短一周,有数十位热心读者来信支招。
侯锐:我被网络OUT了吗
你可能无法想象,我从来不用QQ、MSN,更不用说微博这么IN的交流工具。并非不想做个潮人,而是OUT得自己都不好意思——每当我铺开稿纸,总是下笔迅捷,如有神助,偏偏一到网上,无论潜水还是真身,总是说都不会说了,怎么都觉得自己装腔作势,怎么都像大尾巴狼。但是如今的社会交际,人家已经不跟你要邮箱了,有时连电话都懒得要,只是问你Q多少、博在哪儿,弄得我相当、十分、极其尴尬。我是真的OUT了吗?
徐全利:时尚与落后的辩证
侯锐同志:
您好!
接到编者所转您的来信,所提虽属个人问题,但涉及如何看待时尚与落后,这就带了一定的代表性。对您的困惑,我以为可从三个方面看:
首先,要正视现实。在信息社会,用QQ、MSN、微博之类,的确是目下的时尚,是一种新潮,一种前卫的表现。网络十分方便、快捷,而您从不用这类交流工具,就很难与人在网络上交流,因而时常感到“相当、十分、极其尴尬”,这是可以理解的,却也应承认自己的不足。正如别人能驾驭轿车了,自己仍只能骑自行车,确有点落伍之嫌。
其次,要辩证分析。诚然,正如您所说“如今的社会交流,人家已经不跟你要邮箱了,有时连电话都懒得要,只是问Q多少,博在哪儿”,其实,不会用QQ之类,并不代表就OUT(落后)了。您“每当铺开稿纸,总是下笔神捷,如有神助”,说明颇具才华,这是许多所谓IN者不具备的,也并非“真的OUT”了。相反,仅善于在网上“暴走”,而综合素质较低,尽管看似很时尚,但那不过是伪“先进”、伪“新潮”。
第三,要与时俱进。任何事情都是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的,这里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只要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就可以通过学习慢慢掌握。说实话,我也一样,过去笔耕不辍,后因不懂电脑而搁笔12年了,今年才开始学习,先也一样不习惯,觉得在纸上“哗啦”方便些,上电脑就有点“空白”感,但所谓习惯成自然,如今已由不习惯到逐渐适应,由不会到基本可操作,还真尝到了一点甜头。这说明,只要每天坚持查看邮件、上论坛、QQ、MSN,慢慢养成习惯,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了。
杨德莲: OUT也是特立独行
我认为,网络上的QQ呀、MSN呀、微博呀等等当下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对上网的人来说,用起来其实非常简单,按我以前所在工厂“工种”的叫法,也就是个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熟练工”而已。
以您侯老师的智商,只要稍稍用点心,最多也就个把星期便能应付自如。您之所以没有学会、不使用这些网络交流工具,我想可能是您很轻看这些网络交流工具,也或许您想通过拒绝使用它们来表现更别具一格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或更高层次的“IN”也不一定哦。
秦贝贝:只是习惯不同而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使用的方式,稿纸也和Q、博都是一种工具而已。不过电子工具确实方便也着实省事,用纸和笔更多的是一种感情的抒发吧,这两类工具是互相不能代替的,并非是OUT了。
我记得当初在写一份重要申请的时候,先是一份电子版,自己校对的时候却感觉不够诚恳,就很认真仔细地写了一份手抄,说官话就是更表明了我的决心,哈哈。所以侯老师不要纠结自己的抒情方式了,应该大方地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另外,您每天笔不离手,定练就了一笔好字,那可是值得炫耀一辈子的财富啊!
解答了以上问题,我心里总忐忑不安,深感已落伍于时代,却还不自量力为人“支招”,想来真是好笑。笑过之后进行反思,能这么继续“言不由衷”下去吗?
人生是一本书,每个人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反思过后,我频繁与各地好友交流。在读朋友这本书中,以为好友在“改造”着我。最深的体会是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跟上时代。鉴于当今的“知识爆炸”,旧知识已没有时代感,倍感“知识恐慌”,过去一天写一篇小文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充电”,加强学习,善借“钥匙”,特别是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因此需要“休养生息”,即使说过还需要写350篇小文坚定不移,但在博客上不再强行打理,而采取顺其自然的办法,不是“人逼文”,而让“文逼人”。这样“厚积薄发”,也许人轻松,文也轻松,更可持久些罢。
(载2009年12月25日《山西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