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猴的境界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19世纪创立进化论时,曾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据说,他有一次应邀在一个场合宣讲他的进化理论,当进入会场时,一位自命不凡的贵族起哄道:“看,猴子的后代来了!”
自从“人猿揖别”以后,人当然不再是猴子。说人是猿猴进化的,科学研究证明这并没有错。说某老人是从婴儿长大的,这也是客观事实并没有错。但倘说人是猴子的后代,犹如说这某老人便是婴儿的后代,这就荒而谬之了。
猿与人有何差别?请看一个故事:有一只老猴,正在阎罗殿前准备轮回转世。阎罗王将以朱笔批准它再回到阳世为猴时,老猴突然大声央告阎罗王,说它几世为猴,从未曾为非作歹,请求大王大发慈悲,这次允准它转世为人。阎罗王见它声泪俱下地哀求,便说道:“你苦苦要求,但你这身皮毛如何为人;如要转世为人,就要先去掉这身皮毛,你能同意吗?”老猴连连叩首同意,阎罗王略加思忖,便命牛头马面把老猴带下去拔掉皮毛。老猴大喜过望,随之而去。但不过一刻突听后庭老猴大声哀嚎,喊痛连天,并呼号道:“不干了,不干了!”阎罗王赫赫冷笑两声:“这个老猴,一毛不拔,还想为人?”这故事是对“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者的挖苦,同时也说明毫无利他人之心者,是离做人的起码标准相距甚远的。
老猴在世时尽管没有为非作歹,但因不愿拔毛而不能为人,所以终究仍是猴子。根据进化论的原理,人本该比猴子大大进化了,可有些人出现了“返祖”,甚至反而不如猴子之类的动物,使本当为“他”的变成了“它”:有的“它”宴饮一次达万金、数万金,但对于“希望工程”却冷若冰霜;有的“它”见人有灾不仅不乐行善心,反而趁机上下其手,鲸取豪夺,中饱私囊,大发灾难财;有的“它”在遇见别人的意外事故中,救人之前还要讲好价钱,否则坚决见死不救……这还有一点人气吗?是人而非“人”,是何等“人”也?阿Q在认输服软时,竟干脆这样骂自己:我是虫豸!《淮南子·说林训》上有“汤沐具而虮虱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的动人描绘;李商隐诗有“鱼因感姜出,鹤为吊陶来”的感人抒发,说明虮、虱、燕、雀、鱼、鹤也不是无情物,而人们熟知的犬马恋主知舍生取义,先驱蝼蚁视死如归,人不如猴和“虫豸”处,多矣!
古人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所倡导的无非是发扬“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兼爱之心。人有人性,与猴揖别,关键是要与猴性揖别,走出猴的境界!
(载2010年
7月28日《潮州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