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后瞻前
成语“瞻前顾后”,是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指顾虑过多,犹豫不决。两层意思,我更倾向于考虑问题的周全缜密。
那么,把“瞻前顾后”颠倒过来,变成“顾后瞻前”如何?意思可能没有变,但行为变了。由于人是“向前看”,往前走的,现倒过来先“顾后”再“瞻前”,似乎有悖于人之常情。人们看问题往往囿于“习以为常”,办事情每每爱蹈常袭故,因而大都习惯于“瞻前顾后”,不大考虑“顾后瞻前”。
不善于“顾后瞻前”,就有可能“数典忘祖”,忘掉“前事之师”,忘掉“昨日之我”。我平素不齿于“报喜得喜”,“力战斗,不如巧为奏”。工作是“战斗”,毕竟不是演讲比赛,谁讲得好谁就得奖。但反过来,置正确的“讲”于不顾,也有失偏颇。有家啤酒厂正在“大干快上”时,技术人员向厂长提出警告:锅炉有爆炸的危险!厂长未予理睬,不久果然发生了事故,造成2人死亡,11人受伤。事后,厂里对抢险者进行“论功行赏”,而对事前提出警告的技术人员却“无动于衷”。对“事后诸葛”予以奖赏诚然是必要的,但只“顾后”而不“瞻前”,则是对“事前诸葛”的冷漠,这公平吗?
评功表模只“顾后”而忘了“瞻前”,这种“马后炮”放得实在是“偏伤之也”。殊不知,若有“补牢”于前的行动,哪会有“亡羊”于后的恶果?《申鉴·杂言》有云:“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防”在“救”和“戒”中既为“上”,那么立足于“防”的人,其所言讲到了点子上,怎能置之“奖”外呢?
野鸡是只顾头而不顾尾的,人该首尾兼顾,前后互瞻。人们有理由为那家啤酒厂的技术人员鸣不平,更有理由为讲到了问题的症结不仅受不到奖赏,反而“惹得一身臊”的人鸣不平,进而有理由鄙视那些“弃本务而逐末业”,“善事上官”,凭关系吃饭却往往受到奖赏的怪现象!
(载1991年5月28日《南宁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