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面对父母,我们又会变成小孩子?
(2011-12-30 16:12:20)
标签:
情感 |
分类: 教育 |
不管年龄多大,在父母面前,尘封已久的情感会重新爆发。有些人撒娇,让父母哄着,有些人变得像15岁时一样咄咄逼人。成熟,是否意味着让自己偶尔回到童年状态?
“我昨天又和妈妈在电话里吵了一架。”36岁的于红是北京某电台的播音员,父母住在江苏,“她听说我要换工作,到一个待遇不如现在的地方,就没完没了地告诫我要现实点儿,考虑劳保待遇稳定性什么的,她永远都在拖我的后腿!”从小到大,于红与母亲不知争吵了多少次,15岁时和母亲怎么说话,今天还怎么说。
在工作中她可从来不会乱发脾气,为人处世上很有分寸,但是,只要和母亲在一起时间一长,她立刻就变成了“小矮人”,像漫游仙境的爱丽丝一样,除了发脾气,没有别的招数阻止母亲干涉她的个人生活。很多成年人都经历过类似的时刻,不管他们是否有意识,时间仿佛瞬间倒转,他们立刻变回那个在父母面前撒娇赌气的小孩子。
时间旅行
“我们不是一下就变成成年人的。”精神分析师伊莎贝尔·克洛里茨基认为:“我们身上可能寄居着好几个不同人物,此情此景中,可能是孩子在说话,他/她的态度或许温和或许粗暴,那是因为童年记忆浮现上来,在向我们暗示些什么。”
当我们唱着“常回家看看”回父母家里时,我们以为是在对父母尽义务,而实际上可能是我们自己需要不时回到童年状态,因为在父母身边我们可以彻底放下自己,休养生息。28岁的李霞会有意识地安排这种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很享受同父母在一起的温馨。“我情绪低落时,会给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我要去看他们,透透气,言外之意是我需要关心。
他们住的地方离我工作的城市有200公里。整个周末,我在家里四处溜达,看电视,睡觉,妈妈给我做各种好吃的小菜,还给我洗衣服,什么都不用我做,一切都和小时候一样。离开他们时,我觉得自己又精神焕发了。一天,我男朋友说:‘你父母也不是长生不老,等他们没了你怎么办?’这句话让我冰冷彻骨。我从来没想过这问题,老觉得父母会永远在那里。”
不过,多数情况下的心理退行并不总是这么温情脉脉的。有些人见到父母反而会消耗很多精力,为了避免和父母的冲突,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委曲求全,父母仍然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双方虽然都是成年人,却无法平等相待。
40岁的郑秀说:“每次跟他们待上两三天,我就感觉到难以名状的不安,好像我自己的生活被中断了,失去了明确的坐标:丈夫、工作、朋友,这些都变得虚无缥缈。在父母面前,我既想坚持自己的想法,又不敢违抗他们的意愿,内心被怀旧情绪和负罪感折磨着。”
寻求父母的认可
面对父母,我们童年所体验的感受、情绪,扮演的角色不可避免地会浮出水面。对于我们的反应,最迷惑不解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于红换工作时和母亲争吵,因为在做重要决定时,她满心希望得到母亲坚定的支持,更加勇敢地迈出这一步;27岁的李克因母亲的反对而和女朋友分了手,他说:“母亲说她是为我好,希望我找女朋友条件高点儿。我的女朋友见我犹犹豫豫的,一气之下离开了。我已经这么大,可在情感问题上还需要父母的赞同,想想我就感到尴尬,甚至羞愧。”
寻求父母的赞同,不管用直接的还是隐秘的方式,这是“退行”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精神治疗师龚萨格·马斯克里指出:“生活和工作上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如果我们把这个判断权拱手交给父母,就让自己陷入软弱的境地,自由的大门也从此对我们关闭。”
而伊莎贝尔·克洛里茨基则认为,寻求父母的赞许也意味着寻找更高一级的知识或善意,用以支持我们的决定。她甚至觉得这其中有某种“神秘的、不可解释的”因素。父母成为焦虑的投射对象,而且被要求担当这分焦虑。“这是典型的孩童行为。孩子需要以成年人为参照物,因为同现实的正面接触是非常令人焦虑的”。
难以确定自我
父母有时被奉为神明,具有无上权威,在他们面前我们很难坚持意见,难以表现出自我。当我们以粗暴的方式解决同父母的差异,或者在他们面前表现得被动时,就属于这种情况。龚萨格·马斯克里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树立起坚定的自我,还处在青少年期寻求独立、摆脱依赖时的状况(见Box“父母/孩子关系4部曲”)。
41岁的金丽发现,只要父母在场,她对自己的孩子就异常严厉。“我非常苛刻,要求他做到完美。我甚至夸大他的学习成绩,就是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是个好母亲。”经过心理专家的点拨,她明白以前自己生活的目标就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这使她永远处于痛苦的依赖状态中。相反,35岁的建安还记得去年向父母宣布春节不回家后感到的轻松和骄傲,他从前可是个“模范儿子”,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对他来说是一次重要的胜利。
在龚萨格·马斯克里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有能力同父母建立多样化的关系。“流畅的关系是健康的。所谓的流畅就是变通,在处于困境时有能力退行,走出困境后又能够恢复自立。”他认为,同父母拘泥于某种一成不变的关系格局,说明我们困在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里面,无法跳出来。他建议就在“此时此地”解决未了结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中进步,获得独立。哲学家萨特说过:“重要的不是别人怎样对待我们,而是我们怎样对待别人的对待。”
马丽丝·瓦扬 Maryse Vaillant
著有《原谅父母永远来得及》一书,受过心理分析训练的心理学家,专攻青少年心理,与多个青少年保护组织合作。《他杀害了我》一书的作者,其中记述了她自己与父母和解的历程。
永远支持孩子
在有些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似乎一帆风顺,没有大的冲突,也没有青少年危机。大家时常拌嘴,但是家庭成员的关系大体上是顺畅的,充满温情和默契。马丽丝·瓦扬强调,要想让孩子接受自己,就得接受孩子。想得到他们的爱和尊重,就要先给予他们爱与尊重。
还要意识到,我们和他们的感受之间必然有差距,相互的反馈不像镜子一样全面。即使为他们担忧,即使不同意他们不成熟的选择,在给他们劝诫的同时,重要的是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始终不渝的支持。
父与子:缺少交流
与他们自身的性别认同有关,儿子接受父亲比较难,接受母亲要容易一些,同样的,女儿接受母亲难,接受父亲易。另外,一般而言,男孩更难接受自己的父亲,比女孩子接受同性的母亲还要难一些。
心理学家马丽丝·瓦扬认为:“因为文化的原因,父与子在表达感情方面,缺少语言的交流。”他们用很少的词汇表达彼此的爱或厌恶。“青少年时期,当男孩着手对父母进行‘去理想化’,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他们会逃避家庭生活,而女孩会与母亲直接冲突。”由于母亲教给了女儿更丰富的语汇用来思考或表达,就更多地承受女儿的指责,也能更快与女儿和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