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德勒学派
(2011-04-16 17:22:34)
标签: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文化 |
分类: 心理 |
一、生平事略
阿 德 勒 的 生 平 概 况 表(1870~1937)
1870年 出生于维也纳,排行第二。父母皆为犹太人。
1875年 得了严重肺癌,痊愈后决定当医生。
1895年 进入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博士,为一眼科医生。
1902年 参加弗罗伊德所主持的研讨会。
1911年 因与弗罗伊德理念不合而离开佛氏。之后走向个体心理学之路。
1912年 发表论文「神经质性格」,奠定个体心理学派的基础。
1919年 建立「学校心理卫生中心」。
1924年 在维也纳召开第一届个体心理学大会。
1926年 将个体心理学介绍到美国。
1927年 出版「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及「了解人性」。
1931年 在维也纳创办第一个个体心理学实验学校。
1935年 定居美国,并开业为精神科医师。
1937年 心脏病突发,逝于苏格兰阿伯丁市的街道上。
二、理论概念
(一)个体心理学基本假定
1 人格的一致性与统一性: 生活形态管辖所有表现形式,整体统治部分。所谓的统一性,指所有表现形式都受着一个原则的管辖。
2. 个体对自己本身和环境的观念决定他的行为: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朝向解决生活中不断变迁的问题。
3. 单一动力:
个体在问题的解决中追求成功,这种追求牢固在生活中的每一结构,但对于成功的判定视其观念而定。个体心理学评估这些个别成功的标准是以提升人类的福祉与发展而定,因为个体心理学发现个人所面对的那些问题只能以充分的社会兴趣才能解决。
4. 每一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个个概念以生活方式呈现出来。
5. 社会兴趣就向人所有的内在潜能,它的发展跟个人自我一致的生活方式具有一致性。
6. 生活方式起于孩童时特有的创造性力量,也就是从他所知觉到的世界以及知觉到所谓的成功。
(二)人性观
强调人的整体观,认为人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人也只有就整体来看才能加以了解。人们的行为有其目的,认为我们的未来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我们创造自己,而不仅受到幼年经验的塑造。Freud认为人的本性为恶,Adler从生活有用的作为标准来界定,人倾向社会兴趣即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