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伊德到佛陀
(2010-10-13 23:19:10)
标签:
弗洛伊德
走到街
业力
精神分析
释迦牟尼佛
文化
|
分类:
心理
|
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以“潜意识”与“移情”作为理论基石的。可以说,如果不谈潜意识和移情,就不是在谈精神分析。
佛学谈业力,谈“心识深处的种子”,谈“你所看到的并非它所是”,就是在谈潜意识。只是,佛学谈得比精神分析深很多。
业力谈起来很复杂,但它主要谈的是“种子”。种子不在外界,不存在惩罚或奖励你的“神”,种子是你曾经闪过的念头,在你内心下的一个种。它在因缘成熟时会产生“力”,驱动你的行为、你的感受、你的情绪、你的话语,造成你的一个小小际遇,构成所谓“命运”,这就是业力。这种讲法,高于精神分析。“命运”并非完全被动,只要我们当下“转念”,改变自己的心识,就下了一个不同的种子。大量修改的念头,组成完全不同的业力,可以改变命运。
比如一个罪犯,现在悔改了,总想着去帮助别人。那他的命运肯定会得以改变。因为他在每次想发怒的时候忍耐,在每次感到同情的时候,认同并强化这种动力。这样他改变了自己的心,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任何一种命运的改变,都跟“修心”有关。
弗洛伊德觉察到潜意识的存在,这使他树立了声誉。虽然弗洛伊德本人知道,他并不是第一个发现潜意识的人。他说过,很早以前,比如泰戈尔的诗歌当中,就有提到潜意识的存在。
弗洛伊德认为,他的成就主要在于给出了潜意识的内容。他认为那是性和攻击欲。但这样他开始犯错误。如你所说,他的样本不对,以偏盖全。当他试图为潜意识给出界定的时候,他没有意识到,其实他把路修窄了。没有被意识到的驱力非常广泛,远远超出了“儿子想和母亲做爱”这样一种狭隘的内容。
释迦牟尼佛同样受到了他的业力的驱使,但这种业力是如此不同。它表现为对人类心灵的好奇心,找到真理的强烈愿望,和对众生的真诚同情。
他如此轻易地就超越了弗洛伊德认为不可超越的本能欲望——性,攻击,个人野心。综观佛陀生平,我们看到这个人确实被很强大的动力驱策着。他离开家庭,他禁欲,他苦修,他不证悟真理就不从菩提树下起来!这样强大的动力,和性、攻击有什么关系?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么这种驱策力究竟是什么呢?它为什么如此强大,以至于在每一个细胞里都充满了呢?
告诉我,为什么?
弗洛伊德解释不了这种现象。这超出了他能够理解的范围。
然后谈移情。移情是广泛存在的,弗洛伊德依然犯了过于狭隘的老毛病。他认为,移情的此对象和彼对象要有一些相似点,但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认为,每一次观感都是投射,每一次相遇都是移情。
比如,今天你跟老婆吵了一架,心里很憋屈。你气冲冲地摔门而出,走到街上,有人无意间撞了你一下,你大光其火,开口就骂。你是不是移情?当然是移情!这种移情甚至不需要这个撞你的人和你老婆有任何相象的地方!只要你还充满着这个情绪,你就看谁都不顺眼。
这个世界让你生气!
这个世界就是你老婆!
移情就是这样的。它远比精神分析讲的,要广阔得多。而这些,佛陀早就讲过了,很广很深,没有边界。
佛学和其他知识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没有弄一个边界出来。
这是非常非常重大的不同,是知识和智慧的差异。
精神分析认为,有一个什么东西是实在的。比如,一个人格结构。而佛学认为,没有这样一个独立实存的东西。没有任何东西是独立实存的。“你所见,并非它所是”,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你所见的,我所见的,都并非它所是的,那么它是什么呢?它是空性。
但讲到这里就开始难起来,因为讲空性有点难,我来讲大约要讲一整天才能讲得稍微明白一点,这是才能上的限制。
还是套用现成的传统上的例子吧!一个你所喜爱的女人,对蚊子来说,只是食物的来源。蚊子看到的是,是她的实性,还是你看到的,是她的实性?
很明显,都不是。
你喜欢一个女人的时候,她是天使。有一天她背叛了你,她就是魔鬼。
她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呢?
对她的情人来说,她不忠于你的时候,才是他的天使。
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丈夫是心理学家,他会说,妻子的背叛是基于与父亲的关系有问题;如果情人也是心理学家,他会说,女人打破禁锢,超越了以往的自我。这是一次对于自由的追寻。
哪个心理学家的心理学是“对”的呢?
只要我们无法脱离这个“我”,我们就只能用“我”的眼睛去看,“我”的耳朵去听,“我”的心灵去辨别,我们所看到,只是“我所见”,并非“她所是”。
好,现在停一停,我再讲一个更微妙的例子,稍微需要动一点脑筋。我们来试试。
我们东莞有一帮学心理学的学员,经常一起聚会吃喝。其中有一位女士,她性情温柔,对人和蔼,我们都喜爱她,每次我们去学员家聚会的时候,她总在百忙当中提早去做好清洁。甚至因为工作繁忙无法参加聚会,都要赶去把清洁做好才走。
有一次聚会时,她偶然提到,她在工作中,经常会大发雷霆,歇斯底里地骂下属,她说,她的同事们都很怕她。
大家都很意外,愕然看着她。
我半开玩笑说,你们看,这就是个业力的例子。她的同事们一定有相应的业力驱使,看到的她才是那个不好相处的样子;而我们没有这个业力,就看不到她这一面。我们的业力,令我们看到的,是温和友善的她。
空性就是业力。她是空性的,业力起作用,我们看到的她,就是不一样的。
我们看到怎样的她,究其实跟她没关系,跟我们自己的业力有关系。
马加爵也有不杀的同学,是吗?(你可以翻看马加爵的案例,他在杀人过程中支开了一个他不想杀的,对他比较友善的同学。)
好象我有一点说远了。现在我们说回来。关于佛陀是不是也在以偏盖全。
只要有一个“自我”,你就一定会“主观”,一定会有偏见。但佛陀没有这样一个对于自我的执著。
为什么他没有对于自我的执著呢?我们要从禅定的功效说起。
禅定的功效,就是让搅动不安的心沉淀下来。如同一杯混水,你放在那里不要动它,慢慢它沉淀下来,你可以把它看清楚。
举一个到超市的例子。你到超市买东西,广播里在讲,今天毛巾买一送一,今天护肤品半价,而且今天买满三百就可以抽奖。
你买了很多东西。
这些东西,你不一定很需要。它们本来不在你的预算里。但你买了。为什么?因为有东西在影响你做决定。
禅定是什么?禅定就是没有广告,没有笑咪咪的售货员,没有呈列起来诱惑你的商品。你静静地坐在家里想清楚,你到底要买什么?你到底需要什么?
你坐下来,调整呼吸,心情宁静。阳光照在你身上,你呼吸新鲜的空气。你觉得你什么都不需要,可能只需要一袋大米和一桶油,就是这样。
禅定,和长期的禅定(如闭关),就是让短期和长期的外界影响,如混水一般沉淀下来,你定一个小时,可以想清楚你到底要买什么,你定一个月,可以想清楚你到底是谁。
佛陀定了多久?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那并非一生一世,而是世代修行的结果。佛陀已经修行了很多很多生,他做过忍辱仙人,做过国王,做过九色鹿……他一直在沉淀中觉察。
他想清楚了什么?人无我,法无我。
没有独立实存的一个“我”,也没有一个独立实存的“你”,没有一段独立实存的“关系”,没有一个独立实存的现象。
你爱她。
她非她,她是当下所有因缘集合的显现物,并且瞬间变灭(此刻她非彼时她)。
你非你,你是当下所有因缘集合的显现物,并且瞬间变灭。
关系非不变的关系,随缘生,随缘变,随缘灭。
只有当下存在。
你爱她。你永远爱她。这种感受只在当下是真实的。这种感受也在不断地生灭,对吗?当然,烦过一阵以后你可以再次爱起来,“灭”也带来新的“生”。
这是真理吗?你想想看!
你爱她。你想想看,她在你眼里都变了好多好多回了,不是吗?初见时的,后来又,后来再……
不是吗?
我们无法窥见真理,在于我们有一个“我”挡在这里。准确地说,我们有一个“自我的概念”挡在这里。
佛陀在很深很深的禅定中,体悟了没有这么一个独立实存的“人”和“现象”。所有的混水都沉淀了下来。他摆脱了“我”来看,他不是用眼睛来看的,也不是用知识来看的,他是体验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