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与时间之间存在函数关系

标签:
函数关系音节心理学史艾宾浩斯德国杂谈 |
分类: 心理 |
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是德国的实验心理学家。他出生于德国波恩附近巴门的一个商人家庭,于17岁进入大学学习历史和语言,后转入另外一所学校学习哲学。先后担任过柏林大学、布雷斯大学、哈雷大学的教师。1909年在应邀参加美国克拉克大学成立20周年时,不幸突患肺炎去世,享年59岁。
艾宾浩斯虽然一生的著作不多,但是他的名字在心理学史上却让人永远铭记,一切都源于他对记忆开创性的研究。在艾宾浩斯之前,冯特认为实验法只能用于对低级心理活动的研究,而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打破了这种成见。
艾宾浩斯在法国期间,偶然在一家旧书店买得一本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读完后深受启发,他决定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比费希纳所研究的感知过程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于是他选择了记忆这个古老的心理学课题。
艾宾浩斯认为人们对常用的文字已经形成了大量的联想,再用来研究记忆,不够准确。比如“太阳”一词,我们可能跟“月亮”、“光明”等联系起来,并且可能通过这些词语线索进行联想然后再记忆。于是他自创了无意义音节,即用字母无规则的组合而成、不具备任何意义的单词来作为实验的材料。他运用德文字母的一个元音和两个辅音创造了2300个无意义音节,如ZOG、NOZ等,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实验材料的客观性。在测量的方法上,他不再使用前人常用的背诵法,而是创制了节省法,即在识记完一行音节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识记这些音节,对比前后两次识记这些音节的次数,看节省了多少次。另外他的实验与众不同的是,在整个实验中,他既是实验者又是被实验者。
保持与遗忘和时间的数量关系也是艾宾浩斯研究的问题之一。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记忆,时间过的越久,记得越模糊。他在历经长达八、九年的研究后,对实验结果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遗忘的规律,学习后经过的时间越长,保持越少,但是遗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在记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遗忘的内容比较多,以后记忆的保持量逐渐趋于稳定地下降,到了一定的时间以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后人将这个函数关系画成一条曲线,来直观显示遗忘与时间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图:
http://www.psychologies.com.cn/images/upload/20080707020459769.gif
(心理月刊)
后一篇:人是万物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