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近发展区”理论解析及其对教学的指导(转载)

(2011-04-21 19:44:34)
标签:

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

分类: 专家讲评
       “最近发展区”理论解析及其对教学的指导

               文/袁冬梅      来源:素质教育大参考

    维果茨基(Lev S.Vygotsky,1896~1934)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被誉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他以人类心理本质--高级心理机能为出发点,以社会文化历史学说为根基,对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家喻户晓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是对儿童智力发展与教学关系的深刻洞察,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应用,并日益对学校教学产生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学界,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存在三种看法:
    第一种,教学与发展无关论。以皮亚杰为代表,认为教学不参与智力发展的过程,它们之间是互不依赖的关系。
    第二种,教学与发展同一论。以桑代克为代表,认为教学与智力发展是同一过程,任何教学皆有发展性,二者等同,不加区分。
    第三种,教学与发展折中论。以考夫卡为代表,认为教学与智力发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所谓相互独立,指教学与发展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过程,发展直接依赖的是神经系统的成熟,而不是教学;所谓相互联系,指教学可以让儿童形成一系列新的行为方式,推动儿童的发展,同时儿童的发展又使一定形式的教学成为可能。
    维果茨基对前两种观点持批判态度,指出前者否定教学对发展的影响,从而否定了发展教学的存在,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后者赋予任何教学以发展功能,抹杀了发展的特殊性,将二者混为一谈。对“折中论”,维果茨基肯定了其合理性,但是,这种观点的致命弱点在于它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抹杀了社会文化历史对心理发展的制约性,而完全将儿童的智力发展归于儿童内在的自然成长,并且它未能正确指出教学是怎样给发展带来原则上的新东西的,即未能真正解释教学对儿童发展发挥积极促进作用的条件、途径与机制,所以实际上还是未能真正解释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对上述三种理论分析批判的基础上,维果茨基提出了新的关于教学与发展的重要思想,即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
“最近发展区”。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得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有三个主要论点:
    第一,两种发展水平。这是该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意味着儿童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包含着儿童发展的潜能,可以用来标志儿童发展的趋势。而潜能正是发展的可能性,代表着发展的蓓蕾,正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儿童发展内部的积极力量。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学能够按照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和实施,就必然能促使儿童获得原则上的新东西,从而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桥梁,而不是使教学跟随儿童已有的发展成果之后,或对儿童简单机械灌输,所以维果茨基曾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育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
    第二,“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学过程重点不应着眼于儿童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应关注他们正在形成或正在发展状态的过程。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因此,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利用儿童现有的知识水平,那么教育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儿童发展的源泉,儿童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或阻碍,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这种认识与近年来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第三,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维果茨基认为,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特殊的、不同的可能性;同时,学习某些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期限,即技能最适宜形成的时期,又称敏感年龄期。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识别出儿童的最佳期限,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遵循儿童的身体发展规律,把握住学习的“最佳期限”,然后在儿童技能开始形成的时候,让教学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对其施加影响,使儿童在最佳期限内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否则,盲目拔高或迟滞,错过“最佳期限”,即使再进行补救可能也是事倍功半,是低效的或是徒劳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对儿童是不利的,可能会造成某方面发展的障碍。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学产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是明显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学原则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发展性原则。这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促进儿童知识水平、体力、智力、情感、道德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儿童从现在的发展区域向最近发展区域发展。也就是说教学不仅要适应儿童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向儿童提出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要求,从而促进儿童知识水平和能力不断向前发展。发展性原则符合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与学、教学与发展相统一的规律。一般来说,在一定阶段、一定条件下,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认识能力发展的潜力是很大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与儿童原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促进了儿童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一比喻形象地提出了教学活动促进儿童发展的思想,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发展价值的教学。

第二,问题性原则。教学并不能自动“创造”儿童的发展,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循善诱地提出各种问题)使儿童积极地学习,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儿童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新颖性和层次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儿童思考、探究、发现、创新,引发他们对问题解决的深层理解,从而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儿童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引导他们不断地进入层层递进的“最近发展区”,逐步获得发展。
    第三,启发性原则。启发的目的是为了使儿童智力获得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承认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同时,启发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即启发要高于现有水平,不可低于发展水平,不可盲目拔苗助长。“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是启发性原则的意义所在。
    第四,动态评估原则。维果茨基开创了动态评估之先河,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儿童智力评估而言的。它可以测量出儿童的“认知可塑性”、“学习潜能”和“学习与转化效能”的特质,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设定。维果茨基反对此前静态评估智力的测量方式,认为静态评估只能代表智力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是完成时,忽视了智力发展的过程性、动态性、上升性。而最近发展区理论正是强调以儿童当前智力水平为依据,对未来智力发展潜能的预测性、诊断性,不断地在动态评估教学中挖掘智力潜质,促进潜在能力的发展。
    第五,因材施教原则。2500多年前,我国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首创因材施教的原则,但维果茨基赋予中国古代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以新的内涵。在他看来,教师不能仅仅依据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来进行教育,更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因此,教育者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时,不仅应该了解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更应该了解每个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从而促使儿童不断发展。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学模式的指导作用突出表现为支架式教学模式思想的提出。“支架”一词是以建筑工程中使用的脚手架做类比,用来描述教师如何促进学习者从被动学习走向独立学习的过程。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对那些超出儿童能力的任务元素加以控制,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使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到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内容上,实现由教师向儿童的转移,最后撤去支架。支架理论假设儿童能力的成熟是不同步的,那些还没有成熟的能力不能参与问题解决,因而,教师需要在依赖这些能力的活动方面设置支架,教师提供的支架不会使任务本身更容易,但它可以使学习者借助支架完成任务,用维果茨基的话说,“将外部知识内化并转变为意识控制的工具”。在一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开始阶段教师需要承担大部分工作,随着儿童能力的提高,教师逐步撤走支架,使儿童独立完成任务。
    支架式教学中,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支架式教学与最近发展区关系密切,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即支架应搭建在最近发展区内才是最有效果的,超出范围搭建支架属于拔苗助长。

在传统教师观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绝对权威者;教学过程的主宰者、控制者,教师主动教,儿童被动学。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却认为学习永远不是被教出来的,而是儿童在自己头脑中不断构建、不断提高、不断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扮演“促进者”、“帮助者”、“研究者”的角色。识别每个儿童的现有发展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在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支架,引导、激励、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他去世20年之后受到各国教育学家的关注,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而享誉世界,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影响是独特而深远的。虽然该理论也有缺陷之处,但它开拓了教育的新视野,以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反传统的教学观、发展观、学习观和教师观。随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理论探索持续拓展,实践应用不断深化,必将对当代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