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方法汇总
(2015-12-16 15:09:03)分类: 高效课堂 |
认真学习了教研室高主任提供的学习资料《在语境中能够理解词语方法举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把低年级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自己的一些读文体会汇总如下: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小学的每个年段都提出了“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要求:
对于低年级,课标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有的老师认为,理解词语就是解释词语,那么,理解词语与过去我们的解释词语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看高主任给出的资料)
关于“解释词语”,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总结出了很多有实用价值的方法。
1.结合图画,来了解词语具体指的是什么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语具体指的是什么内容;
2.结合上下文,了解词语在课文中讲的是怎样的意思;
3.查字典,查阅重点字,通过重点字义来解释整个词语一般情况下的意思;
4.查字典,查词语中的几个字,通过字义串联组合的方式;
5.联系已有积累,尝试用“设想中的近义词”来“更换”理解;
(可以看出,解释词语的目标更多指向的是单个词语的意思)
实际的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与一般情况下的解释词语不完全相同,阅读的理解词语,不单单是为了完成词语意思的解释,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解词语,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表达的理解,促进词语积累与运用。
(理解词语的目标更多的是为了理解文本服务)
低年级,侧重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与课文内容密切联系的“生词”所写出的事物内容——具体指的是什么事物,事物的什么属性;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词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
●与自己的日常表达相比较,体会文中用词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
联想自己日常如何表述,比较所写事物特点与自己的日常表述有何异同,体会文中词语表达出了“自己日常表达中没有表达清楚或者不能的意思”或者“原来自己不能找到合适词语表达的意思”。
引导方法:读书的时候,认真思考:作者在这里用词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过去你知道笔下的事物的特点用什么词来表达吗?过去你是用什么词来写这个事物特点的?你的写法与文中的用词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文中的用词好在哪里?这个时候,如果可能,再查查字典词典,体会文中用词所表达意思的特殊意义所在。
如:人教一年级《月亮的心愿》中“月亮又来到另一个家的窗前,只见一个小女孩正在照顾生病的妈妈。”这里有个词语“照顾”,通过研究“顾”的字理,明白了“照顾”就是“用心看护”的意思之后,就可以结合课文的语境来思考“这里是谁照顾谁”?可能怎样“照顾”,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想到“用心、细致”的行为,在此基础上体会:过去我们怎么说?可能就是“帮”。于是就可以比较:“帮”是怎样的行为?“照顾”的行为跟“帮”有什么不同点?从而更好的理解“照顾”的含义,更好地理解小女孩“照顾父母”的行为特点和内心特点。
●在语境中进行“用上”和“不用”的比较,体会文中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课文中的很多用词,在对事物属性、特点进行限制或者形容说明。而学生在的日常表达中,常常会省略掉。
引导方法:读书过程中,联系自己日常的表达,体会“用上这个词”和“不用这个词”,在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上有什么不同点?从而通过阅读,对事物特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明白写话的时候,该如何用词来具体表达事物特点。
如:人教二年级《我为你骄傲》,作者写道:“一直等到天黑,我才悄悄地来到老奶奶的家门前,把信封投到她家的信箱里,我心里顿时感到一阵轻松。”这里,写作者投完了信,心里感到轻松的时候,用了“顿时”,“顿时”就是“立刻、一下子”的意思。而我们日常很可能就写“我的心里感到一阵轻松”。用上“顿时”与不用“顿时”,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联系文中的内容“那天晚上,我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心里就害怕,担心她知道是我干的。这以后,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每天给她送报纸。他也和往常一样,微笑着跟我打招呼,我却觉得不自在。 我决定把送报纸的前攒起来,给她修理窗户。三个星期过去了,我已经攒了7美元。我把前和一张便条装进信封,在便条上向老奶奶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真诚地向她道歉。”用上“顿时”就表达出了“我”从“害怕、不自在、沉重、有压力”到“轻松”的变化速度,表达出了“我”终于能弥补过错,真诚道歉,心里才坦然了,有了解脱。
要培养学生读懂词语的能力、习惯,首先得在阅读实践中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去经历“理解词语”的过程,并且,在学过一些方法之后,在后面课文的学习中,坚持指导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去自己读书,巩固。从一二年级开始的阅读实践中,坚持指导学生这样做,扎扎实实的去联系,去思考,使他们自己读书的时候,也能“习惯性”地去联系上下文去、去比较、去推想,从而比较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习惯才能得以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