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传先:建议地方政府GDP与其保障房面积挂钩
改革三十二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长速度惊人。这30年经济增长的速度国家统计局测算是年均增长7.4%,世界银行报告的速度。国外许多研究机构对中国1978年以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各方面的研究,按照放前三十年平均GDP增长的速度是3.6%,麦迪生研究机构说明中国建国后到1978年的GDP增长速度4.7%。不能按哪种速度,都是不低的。但中国的住房保障化进程一直滞后。一九九八年完成住房房改。此后一直是市场供应房屋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国家也说要进行保障房建设,但落实力度很小。
保障房建设历年的建设计划得到“保障”了吗?
我国的保障房建设的立法并不晚。2004年3月1日起施行《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2004年施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2007年又对此办法进行修订。但建设计划并没有得到完全执行。尽管2009年,中央加大了对财政困难地区廉租房建设的资金投入。中央财政用于各地廉租房建设的总投入将达到330亿元。这个数字也是2008年、2007年几倍,甚至上十倍的增长。但到11月份,各地完成廉租房建设的进度连四分之一也未达到。就其原因,主要仍是地方政府的动力不足。
地方政府的保障房建设的动力能“保障”吗?
在中国目前的财税体制下,中央和地方政府是分灶吃饭。而保障房的建设目前从已有法律法规来看,地方政府是投资主体和责任主体,中央政府并没有明确的资金支持。无论是经济适用房还是廉租房,其土地都是划拨的,这本身就让地方政府损失一大块土地出让金,而廉租房的管理还要贴上大笔资金,根本无利润可言,只有经济适用房允许有3%的微利,这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也是可有可无的,再加上我们对于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对于是否完成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指标,又没有严格的“一票否决制”。对于地方政府而方,只要不掉乌纱帽,财政收入还能不减少,我为何要建廉租房?
建议地方政府GDP与其保障房面积挂钩。原因有:
1、在GDP发展的同时,建保障房是利益的再分配。GDP的发展是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的共同贡献,让其与GDP挂钩,可让这个城市的弱势群体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2、防止数字干部。有些地方的GDP水份大,但若与GDP挂钩,这必须有经济做后盾。官员不敢在GDP上做假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