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学习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2016-12-06 15:23:10)

山西省阳泉市矿区小南坑小学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学习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一、课题进展情况

当下,几乎所有的教育媒体、教育论坛都在谈论“互联网+”及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与教育有关的新技术越来越多,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线学习等等,足以让我们兴奋不已。面对汹涌而来的新技术、新事物浪潮,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学校”建设,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技术难以从本质上改变教育,“互联网+”时代,重要的不是要拥有互联网技术,而是要培养有“互联网”思维的人。对于我们学校而言,运用互联网思维达到有效、高效学习,这才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也是我们进行此课题研究的初衷和归宿。

 经过审慎研究和科学评估,我们确立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致,先建模再破模,先资源后硬件”的推进策略,提出“培训先行、课题引领、实践推进、平台共享”的研究方法。基于这样的研究思想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寻求技术突破。一是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同时还要落实到创建各学科的学习模式上;二是强调“课题引领+主题突破”的教研方式,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带动教研工作,转化为日常教学行为。

(一)资源建设,基础先行

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建设的重点是基础建设,我们围绕“学习”与“教室”展开,建设让师生能用、愿意用的技术与设备。我校历任领导都很重视信息技术资源建设工作,近年来,我校共投入信息技术专项建设资金50余万元,共配备38套白板一体式设备,先后为一线实验教师配备了60台笔记本电脑,更新了2个学生机房的电脑100台;这些都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培训学习,内化于心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 贝弗特博士说:“假如说教师不了解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这段话强调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师作用的关键。

我校秉承“重培训、强能力、促成长”的教师培养机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传帮带的培训形式逐层递进。近年来,我校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培训达200余人次,共投入专项培训资金5.86万元。通过培训,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涌现出一支信息技术能力强,教学业务素质高的优秀教师队伍,为课题实验的开展夯实内功。

⒈ 走出去

201311月,郭校长亲自带队,我校教师一行9人参加了在寿阳举行的山西省网络教研现场会;20145月,李兆婷和尹晋涛两位老师赴太原参加全省电子白板培训,培训后她们在矿区所有学校进行了巡回讲座。两位老师备课充分,案例生动,受到了矿区教育局和受训教师的高度称赞。

2. 传帮带

2014217,我们组织实验年级教师参加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活动。由齐媛老师针对电子白板的硬件、平台操作、校准、白板软件的使用和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讲解;20143月,我校组织45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了音频剪辑和图片处理培训;2014623日,由李兆婷和尹晋涛两位老师再次对我校所有任课教师进行白板专项培训;20149月,我校采用分层+互动的培训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第五次白板培训;201412月,王云和田媛两位老师对全校老师进行了微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的专题培训;

传帮带的培训形式让少数人的学习成果惠及大多数教师,白板应用如星星之火般在全校教师队伍中渐成燎原之势,为教师的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题研究,扎实跟进

⒈ 建章立制促保障。为了切实推进项目计划的有效实施,我校出台了一系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的评估考核机制,规定每学期全体教师听评信息技术课不得少于10节,运用信息技术上课不得少于15节,在此基础上开展全校性的重点课例研究,并把每年学校组织的赛讲活动和评选“优质信息课”有机地合二为一,同时我们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作为评选各类优秀教师和教师业务考核的必备条件。这些措施的出台,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成为课题研究的催化剂。

⒉ 两届赛讲出精品。201310月至20146月,我校先后组织了两届“信息杯”教学赛讲活动,要求教师全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凸显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学观念,由过去关注自己教什么,怎么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二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践行两种模式,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数学、综合、音体美信息学科);“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语文、英语学科);实现一个目标,即引领全校教师、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有效学习研究,从而实现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与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化整体发展,提升课堂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学效率。

(四)开辟了两种学习研究平台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通过不断探索尝试,先后开辟了“小南坑小学博雅教育博客圈”“小南坑小学微信交流平台”两种学习交流平台,它们在不同时段、不同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课题实验的开展。

1.基于教育博客的课题研究

因教育博客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因此我们把博客作为课题研究的新型平台。在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研究”这一实验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统一要求各科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新增两个栏目:一个是“信息技术环境研究”,从不同视角研究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师;一个是“**学科学习资源”,针对所教学科搜集多方面的信息资源,服务于学生。教师以学科组、教研组为单位,通过博客交流、论坛研讨、课型实践等渠道积极开展课题实验研究活动,积极探讨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促使老师们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

除此之外,学校把构建信息资源库作为经营和管理博客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教案、学案、试卷、教学案例等等。细读这些来自一线老师的教学点滴,无不蕴涵着我校教师对新课程探索的激情和创新的智慧。

2.基于教育博客的校本研修

针对公开课的案例开展博客教研活动是常见的一种研修方式,这种教研模式能有效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在每次赛课活动结束后,我们要求教师在博客圈中针对活动发表自己的听课感受,《将改课进行到底》、《课堂上的困惑》、《磨课让我成长》、《课改的春天并不遥远》、《讲课随想》等一篇篇精品博文,均借助一个个真实的教学课例,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建议;在博雅教育博客圈的公共论坛区,“首届信息杯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大讨论”、“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实践研究”、“高效课堂大讨论”等主题受到老师们的热烈回应,纷纷在这个特殊的“教研室”里交流观点,寻求帮助。这种教研形式,整合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力量,形成了浓厚的网络教研氛围。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校领导和老师们经常在博客里转载一些教育理论的精华文章,在校长的博客“浪漫书屋”里,不仅转载了许多教育教学理论,而且上传了许多优秀的教学设计,为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

3. 基于微信平台的校本研修

2013年由于教育博客网站受到限制,我们创建了小南坑小学微信平台(小南坑小学管理核心团队、教研团队、教研组长团队、数学教研团队、语文教研团队、英语教研团队、综合学科教研团队、音体美信息教研团队、微课工作室团队、教辅工作室等13个微信群)。“信息杯”教学赛讲的每一阶段赛讲之后,各学科教研员借助“微信”与学科教师及时教研,帮助老师们答疑解惑,共同改进。

(五)积极探索各个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从本课题开题以来,本校教师上了100多节教学研究课、公开课,各学科教师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和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框架,分别是语文学科合作高效式互动模式、数学学科“六环节”教学模式、英语学科情景探究型互动模式。

这些教学模式集诸多智慧于一身,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课堂教学范式,真正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构筑了开放、优质的教育新格局。

(六)课题成果鲜明呈现

1.成就了一批科研型教师

老师们在信息技术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实践,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提升,许多教师在各类赛课中屡获殊荣。校长郭少娟在阳泉市“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大赛中,荣获课堂教学模式交流一等奖,被阳泉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记一等功予以表彰;被评为“三晋名师”;副校长王红莲在全国教学艺术大赛中荣获特等奖;续雅红老师在全国第二届小学教学设计大赛暨特色教学观摩研讨会中所做的《老人与海鸥》一课获得一等奖;参加省级教学能手观摩活动荣获一等奖;李爱芝在中国教育学会现代教学艺术研讨会暨第三十八届“创新杯”全国教学艺术大赛中,执教的《卖木雕的少年》一课被评为一等奖;李玉慧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在全国首届新课程小学优秀课例评选中获二等奖;史小华执教的《芙蓉楼送辛渐》在全国第十一届“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中荣获二等奖;齐媛老师执教的《夸夸咱大连》一课在“智慧天下杯”2012年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被评为山西省第九届教学能手;续雅红、刘丽丽老师被评为阳泉市第十届教学能手;王宝霞、齐媛老师被评为阳泉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手。李兆婷、王宝霞老师在2013年阳泉市中小学教师电子白板应用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看着众多教学新秀的成长,我们深感欣慰!

2.学生成为课题研究的最大受益者

教育博客,在改变着教师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学生。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个性特长得到了培养;课堂上,学生在多媒体的引导下能更直观便捷地开展学习活动,甚至能在白板上展示学习和思考过程,呈现讨论结果;课余时间,学生登录教师圈便可进入“学科学习资源”采撷知识的琼浆,登录学生圈便可敲击电子日记,记录成长足迹,许多学生作品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参加了全国作文大赛,受人青睐。

3.推动了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着眼于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不断探索有效学习的信息教育路径,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也因此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一路高歌猛进,屡获殊荣。2012年,我校被评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山西省网络教研先进学校”“山西省教育信息化应用先进集体”“山西省首批信息技术学科基地校”;20128月,我校以“专注博客,成就博雅”为主题的教育信息化成果被省电教馆选中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2013年,我校申报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度融合路径探索》试验项目,经过教育部和中央电教馆审核通过认定为国家级试点单位和试点内容。同年12月,我校被阳泉市教育局授予阳泉市“班班通”教学应用及教育信息化推进活动先进学校;

二、重要变更

(一)课题组负责人变更原因:根据山西省阳泉教育局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干部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规定,矿区教育局为进一步加强我区中小学、幼儿园学校管理水平,实现教育强区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配齐配强学校领导班子。2012年至2013年矿区教育局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大面积的调整,原来负责申报中央电教馆“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研究》的领导相继调离了小南坑学校,原来负责课题研究的人员也有所调整,具体变更情况如下:。

1.课题负责人张志明调任沙台小学校长,郭少娟任小南坑小学校长;

2.王子学书记协理;朱自成担任小南坑小学党支部书记;

3.原副校长侯慧明同志,调任赛鱼小学党支部书记;原副校长李富同志,调任刘家垴小学副校长;原副校长闫慧明同志,调任东四尺小学副校长;

4.张建平、荆彬宏、王红莲担任小南坑小学副校长;

(二)课题研究领导组成员变更为:

课题组负责人、课题组组长:郭少娟

课题组副组长:朱自成 荆彬宏  张建平 王红莲

(三)主要研究人员为:荆彬宏 刘万明 张建英 齐媛 雷波

(四)调整后的人员分工:校长郭少娟、书记朱自成负责课题的全面领导工作,随时进行协调和指导课题的研究。副校长:张建平王红莲负责课题的经费筹集,后勤保障工作。荆彬宏、刘万明、张建英、齐媛、雷波负责课题的研究实施,以课题为引领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学科教学模式,引领学习研训实践、进行阶段性的经验交流、撰写阶段性成果,为按时结题提供保障。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

本课题已经进入第四阶段,即结题阶段。课题组的主要工作为:

()创建小南坑学校教育云平台。由于客观原因,博客圈部分功能受限,我们开辟另外一个学习平台——阳泉市矿区小南坑小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址:xnkxx.yqedu.cn。这个新平台的使用大大提高教师学生的学习效率,经过一个学期的筹备,平台会正常运作,服务于教学,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以课题为引领,继续开展信息杯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主题为基于微视频的课堂教学研究全面推进微课教学,借助“微信平台”进行校本研训活动。

(三)积极探索“基于教育云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四)整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撰写结题报告,准备接受中央电教馆及省市电教馆领导和专家的验收评定

四、预期成果

(一)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开展有效教学的规律、途径和策略。在我校研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各学科学习模式,同时研究创建相应的新的评价标准体系。

(二)信息资源能够更加有效的应用。教师能够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信息素养、科研能力、设计有效学习方案与实践能力等。

(三)小南坑小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更加丰富,教师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网上获取、分析、处理、应用各种知识信息的学习能力,尤其是独立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四)完善学校的网络教学设施,构建理想的信息化教育环境。根据各学科的教学任务及其特点,从学习模式的具体要求出发,开发、设计、组合各类信息资源,构建综合性专题学习平台。

(五)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实现微视频+“翻转课堂教学环境,通过校本教研,推广应用研究成果,推动全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化。

五、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实践,我们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也得出了一些结论,收获了一些成果。但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再改进、再提高。

(一)教育论坛都在谈论“互联网+”及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与教育有关的新技术越来越多,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线学习等等,足以让我们兴奋不已,关于以上新技术的研修有待深入推进。

(二)在课题研究方法和组织策略方面,我们应该建立更灵活、更多样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课题组成员的引领带动作用,把更多的研训活动都纳入课题研究的范畴,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把研究变成教师的一种常态化的行走方式,让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感受职业幸福,变革教学历程。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满怀创新的热情和进步的渴望,我们的信息技术就一定能为学校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我们恳请上级主管部门能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让课题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

 

 

 

矿区小南坑小学

2016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