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常态化”究竟是什么样
(2011-09-07 09:31: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杂谈 |
课堂教学“常态化”究竟是什么样
和朋友说区教研室组织“同课异构”观摩活动。他很不屑地说“都是作秀,都是配乐,都是教师煽情的表演,令人倒胃口。”我却觉得,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如此精心地设计每一堂课,为了作秀为了表演,用自己煽情的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不也是一件好事吗?对于孩子,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你不煽情怎么行?小学教育的每一堂课,我想都需要“装疯卖傻”或者“欲擒故纵”,声情并茂是必须的。
现如今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课改的新名词多,容易使人发懵,“常态课堂”就是其中之一。“课堂教学常态化”是什么样的呢?常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常:一般;普通;平常,常态就是正常的状态。课堂教学常态化我说就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是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它关涉眷顾的是教育教学的根本问题。一切以实际出发,遵循规律的课堂,是课堂教学理想中的现实,是值得教师孜孜以求的!
课堂教学常态化应该具备一个什么特点呢?
课堂教学常态化是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课堂,是儿童天性鲜活呈现的课堂。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教育教学也是如此。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儿童有儿童的天性。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曾告诫人们:“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子早熟,他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甘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这就告诫我们一定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以儿童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教育,课堂教学必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任何模式化、程式化和简单化,任何压制和急功近利的教学都会压制和戕害儿童的天性,都会有悖于常态教学的特性与本质。
课堂教学常态化是还学生以自尊的课堂。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教育的前提首先是尊重儿童的天性,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愉快学习。但也不是放任自流,不可走向极端化。教育是一个慢性发展的过程,需要引导、抚育、唤醒、等待。教者要扣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着眼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形成知识与情感的共建。教者以满怀希冀的目光在平等对话中激励点拨,课堂教学在教与学的和谐建构中,心智开启,精神和潜能得到自主发展。
课堂教学常态化是还学生以自信的课堂。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发展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不足和原有的矛盾联系在一起。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不完善是极其正常的。教者要善于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有用的资源,非常巧妙地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寻求解决的策略,自己走向完善,从中获得满足与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的时候,你的课堂对学生才有一种亲和力。
课堂教学常态化是尊重学生的差异的课堂。教学的第一原则首先是“尊重”。尊重什么?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要整齐划一,否则会束缚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因为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认识、理解、感受和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遵循儿童的认知和发展规律,尊重儿童,承认差异,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常态化的基本特征。做教师的要把“备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手段,把发展学生的潜能,作为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属。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我们的工作就成为了有“生命意义”的事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