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政委:发展中间业务应避免“一哄而上”

(2012-08-16 08:38:17)
标签:

中间业务

财经

分类: 宏观经济(Macroeconomy)

鲁政委:发展中间业务应避免“一哄而上”

2012年08月16日 07:34 来源: 金融时报

  主持人:本报记者孟扬

    特邀嘉宾:本报专家组成员、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

 

  截至目前,上市银行中已有华夏、兴业、浦发三家银行披露了2012年半年报。除净利润增速继续“高歌猛进”外,中间业务收入的强劲增长也格外引人关注。以华夏银行(600015)为例,今年上半年,该行非息净收入同比大幅增长40%,其中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31%,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98%。分析该行半年报可以看出,手续费净收入快速增长归因于信用承诺、托管、理财产品三项业务的迅速增长。

  在金融脱媒以及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各银行的共识。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应如何寻找与大银行的“比较优势”,走出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呢?对此,记者与本报专家组成员、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展开对话。

 

  主持人: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将受到巨大影响。按照国外经验,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水平将整体上涨,存贷利差将大幅缩小,这将大幅削减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中资银行利润,其中以中小银行为甚。但也有专家表示,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迎来良好机遇。请问您如何看待?

  鲁政委:利率市场化的第一阶段一般都会出现净息差收窄。从一些利率市场化先行者的经历看,至少在这一阶段,银行业的净息差都是收窄的。主要是因为银行“腹背受敌”:在资金需求方,传统的主要信贷需求者大企业开始更多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金融脱媒”压力限制了银行在信贷上的议价能力;在资金供给方,其他金融机构的迅速成长,对银行资金来源的分流压力也日益加大,银行不得不与基金、资产管理公司、保险、甚至PE等争夺资金来源,由此加大了获得资金的成本。贷款利率无法有效提高而获得资金来源成本提高的结果,就是净息差的收窄。

  这种态势在我国可能也无法例外。当前,这种收窄可能主要表现为实际支付的存款利率的上升,而在很大程度上是贷存比监管指标的存在,金融机构之间争相抬价“抢存款”所致。当然,不同机构会存在差异。如果银行需要与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同台竞争资金的话,那么对于银行来说,资金成本的可控性就比较差,因此,那些能够始终保持贷款议价能力的机构,能够更有效地抵御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中小银行的客户主要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脱媒”能力有限,缺乏其他替代融资渠道竞争,因此反而有助于维持中小银行在贷款上较强的议价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在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面前,中小银行未必就是最不利的机构。

  出路有两条。面对利差收窄,不同机构可以选择不同的应对策略。一种策略是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但这条路径并非对所有机构都有效,而是对大中型银行会更为合适,因为其中的投资银行、市场交易等业务,小机构很难取得突破;另一种策略是继续维持传统信贷业务定价优势,从更容易金融脱媒的信贷款需求者那里转到无法“脱媒”不得不依赖银行贷款的主体那里,比如中小企业、零售等,这种策略应该主要成为中小银行的策略。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前面的策略适合正规军兵团城市作战,后一种策略适合小股部队农村游击。

  必须指出的是,那种认为面对利率市场化利差收窄的压力,“所有”银行都应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看法,是具有极大误导性的。

 

  主持人:您认为中小银行中间业务增长应如何走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鲁政委: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并非是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从美国的情况来看,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的,主要是大中型银行,而总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的小银行,其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到目前仍然不太高,只有20%左右。

  无法认清正确的发展路径,仅仅出于竞争压力一哄而上,导致所开展的业务自身无力控制其风险,恰恰是利率市场化先行经济体中一度出现小银行大量倒闭的最重要原因。在我国,目前城商行、农信社也普遍存在着一种“做大做强”、“跨越式发展”的风气,这种状态蕴藏着较大风险。

  此外,在中间业务中,结算类业务多以存款客户为基础,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则以贷款客户为基础,中小银行与大银行相比没有竞争优势,因此代理类、咨询类和银行卡类业务理应成为中小银行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

 

  主持人: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各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积极性日益增强。在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的背景下,您认为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会出现哪些新变化?

  鲁政委:客观来说,银行理财其实扮演了一种民间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角色。众所周知,理财收益率高于同期限存款上浮到顶之后所能允许的利率,实际上突破了利率上限管理;与此同时,在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理财还向一些客户提供了比贷款基准利率9折(当时所能够允许的贷款下限)更低的融资来源,实际上突破了当时的利率下限管理。既然当前利率市场化为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那么,这种理财行为正是利率市场化的现实表现。

  利率市场化之后,会使当前的“存款理财化”潮流逆转为“理财存款化”,即目前理财科目下原本是存款的很多资金会因为存款利率的提高而再度回归存款科目。对于当前理财创造的所谓“中间业务收入”的“挤水”,将使“中间业务收入”逐步回归其本原。这种变化对货币政策操作会变得有利,对于监管也会更加便利。

【作者: 孟扬】 (责任编辑:苏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