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汇率机制财经 |
分类: 宏观经济(Macroeconomy) |
逃离美元吧
鲁政委
(www.forbeschina.com/column/luzhengwei)
发布于: 2010-05-03
中国现在就是这样一个“苦命人”,面对两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却坐拥愁城:除了由此招来的美国佬升值聒噪之外,更令人操心的是,美国债台高筑很可能最终会令“美金”沦为“废纸”,而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早晚会令这一进程加速!
这样看来,保全之策只能是现在就逐步从“绿背纸”逃离!虽然有关部门早在两三年前就提出要“外汇储备多元化”,但过大的体量已令我们陷入了“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不值钱”的泥淖无法自拔!多元化由此成效不彰。
至此,不禁有一个问题浮现出来:既然在中国出口目标市场中,美国在2007年就已从第一大目标市场地位跌落而被欧盟取而代之,诸如东盟等新兴经济体也迅速崛起,那么,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形成理应使得外贸收汇顺理成章多元化,为何还需要外汇管理部门再费尽心力地进行所谓的多元化呢?
以对欧元区的出口为例,可以清楚地说明这种理论上应该出现的趋势。站在欧元区商家的角度,其自然愿意使用欧元结算,因为这样可以消除自身的汇率风险;站在我国出口厂商的角度,乐于接受欧元似乎也应顺理成章,因为在2007年及其之前,欧元也一直被认为是币值最稳定的国际货币。然而,实际贸易结算中美元独占九成的现实,显然有些令人迷惑不解。
我们对人民币兑欧元和其他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大小的比较分析,揭开了问题的谜底。对每个交易日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5年7月“汇改”至今,人民币-欧元汇率、人民币-日元汇率和人民币-英镑汇率波动幅度分别为人民币-美元汇率波动幅度的1.5倍、1.4倍和2.9倍。这意味着,无论在国际上的表现如何,对于中国出口商来说,其接受欧元结算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要比美元高出50%。
欧元的问题,其实只是其他主要国际货币作为我国贸易结算货币共性的一个代表。在此情况下,中国贸易商只要可能就拒绝非美货币作为结算货币是自然的。
如果我们以上从波动幅度的角度对谜底的求证无误的话,那么,一个自然的推理就是,只要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幅能够扩大并逐步接近人民币对欧元、日元、英镑等其他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我国贸易商的美元偏好就会自然被弱化,从而更多依赖自身对各币种的强弱预期、便利程度来选择有利的结算货币。如此微观行为所诱导出的宏观效应可能就是:未来增量储备多元化的自动实现。
(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