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政委:旱灾引发粮价输入型通胀之忧(03-24)
(2010-03-25 09:06:26)
标签:
粮价通胀财经 |
分类: 宏观经济(Macroeconomy) |
旱灾引发粮价输入型通胀之忧 |
|
西南旱情仍在持续。这会否诱发国内粮价显著波动,进而又可能对CPI造成多大的影响? 近期,包括政界、学界等不少权威人士均形成一致看法:旱情不会导致国内粮价快速攀升,更不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究其原因,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日前就公开回应:一是通过抗旱会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二是夏粮在中国粮食总产量中所占比重相对比较低;三是中国粮食最近连续5年丰收,储备充足,国家调控市场有足够的粮源。 上述判断与兴业银行最新的宏观研究报告结果相类。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近期物价上涨的压力并不大,而且,若无突发性事件出现,全年CPI控制在3%无忧。 但鲁政委也提出,考虑到西南地区灾情发展和生猪的快速去库存,依然需要关注其可能对未来物价形成的扰动,特别是国际粮价持续上扬可能对国内产生的传导因素。 虽然在此次受灾的粮食产品种类中,西南五省小麦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不足5%,对全国小麦价格影响甚微。然而,五省稻米产量却占全国比重19%左右,在对稻米价格的影响方面,按照较为严峻的估计,全国粮价在今年仍能维稳,但可能会给明年继续维稳带来压力。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国际因素。 受灾五省区为湄公河流域上游,其持续干旱可能将对中下游的越南、泰国等全球稻米贸易大国的稻米生产产生影响。“虽然我国稻米主要依靠自给,其短期内对国内影响不大,但若国际粮价持续上扬,仍可能传导到国内。”鲁政委认为。 他进一步解释说,中国境内的严重干旱,将直接导致下游水量不足,影响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 位于湄公河流域中下游的越南、泰国分别位列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稻米出口国,二者的出口占到了全球出口总量的40%左右。若这两个国家出现严重减产,将直接波及全球米价。 现实情况是,2009年年底以来,整个湄公河流域也在遭遇大旱。从目前公开媒体报道来看,泰、越两国旱情也不容乐观。由于旱情严重,越南不得不将3万公顷水稻田改种玉米、土豆等旱地作物。泰国农业与合作社部农业经济办事处秘书长表示,由于气候异常干旱,雨水不足,预计2009~2010年的晚稻将遭受严重损失,使产量低于原制定目标。 上述情势,加上全球第三大出口国印度去年末曾宣布大米产量因厄尔尼诺干旱预期大幅减产约18%,2009年12月中旬,国际大米期货价格大涨,较2009年11月均价涨幅达20%。 鲁政委直言:“虽然此后随着印度宣布实际减产幅度远低于预期,大米期货价格应声回落,但显然无法保证的是,如果未来越南和泰国发布减产消息,国际稻米期货价格是否仍能维持平稳?” |
|
本报记者 裴玥 |
|
2010-3-24 9:0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