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徜徉
(2022-10-25 15:18:11)分类: 慢读 |
秋天的阳光,透明、洁净、干脆。我在清晨感受到的温度,从清凉到清冽,已经有一丝寒意,是,霜降已经来到,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我听到树叶飘落到地面的声音,我看到种子裂开的声音,没错,看到。春天洒在橄榄树盆里的紫花地丁种子,我在秋天的这个早晨仔细端详绿意盎然的叶片,看到种荚敞开着饱含着细细密密的种子。
一周以后,大会圆满闭幕!一周以后,附近几爿足浴小店终于开门,公共大厅的免费网络终于上线,二十四小时值班终于解除,新浪blog终于可以发送。一周以后,在联合zao bao看到忠诚zhe ban底,朋友发来图片曰看清形shi放qi幻想,打开同花顺大A狂泄。
一周以后,该干嘛还是干嘛。
秋天,蓝天特别高远,小城桂花到底还是来了,弥漫着浓浓的甜香。我在晨曦里奔跑,桔橙褪色清洁服的工人,已经在清扫路边落叶。亮绿缀着夜光带背心的建筑工人,提着一个大大的塑料罐茶水,慢慢走向那座已经结顶正在精装修的楼盘。洒水车扫地车垃圾清运车缓缓驶过,几辆私家小车和电瓶车奔跑在路上。
眼角余光,慢慢进来一位橙黄短裤白外套的小姑娘,渐渐远去。我突然想要赶上去超过她。步频加快,心率加快。眼角余光又一次扫到将要平行的身影,一脚油门,我把她甩到后面好远。
牵着柯基犬的中年大叔迎面而来,小短腿被肥硕身体隐藏,难怪戏称柯基猪。背双肩包的男士从身旁骑车而过,有些面熟。一边走一边扩展双臂的大妈,左躲右闪还是碰到了她。返程路途,已经车来车往。
小巷那家时常光顾的菜铺,地上推满各种蔬菜,看似刚卸货不久。挑了心心念的小小胡萝卜、芦笋和平菇,本想让他们片一条黑鱼,太占时间不去添乱,选了一条鲈鱼。
拉伸以后洗完澡,整个人透通而轻松。乐曲环绕中,我喜欢的慢悠悠的早餐时光。杂米粥里有黑米小米黑豆红豆百合红枣大核桃,加点牛奶,稀释了稠厚,也把颜色调成好看的紫红。南瓜季的南瓜馒头,细数,居然已经用掉七八个老南瓜。鸡蛋水果坚果拼一个小盘,色彩丰富的果香,总那么可人。修剪后水养在花瓶里的菲油果枝条,依然鲜活,泛着灰绿光泽,忍不住又看了好久。
出门,楼下等公交车。打开手机里的电子书,“山脉移位的情形是极其罕见的。海洋干涸的情形也是极其罕见的。我们写的都是永恒的事物。”第六颗星球上的地理学家说。之前看了一点英文版《小王子》,生词永远那么多,这才又拿起中文版老老实实地读。“所有的大人起先都是孩子”译者序里最后一句,让我想起,相似的感悟我早已用在一本俄罗斯电影观后记的题目:忘了自己是从小孩成长起来的大人。
天地之大,我却只能在原地。天地之大,我得以在另一个维度的空间徜徉。书籍,用文字编织文学记载历史、科学、艺术等等,文字汇聚而成的篇章,有睿智而深远的思想,有动人而真实的情感,古今中外,浩瀚星辰,感谢书籍,只要我有时间,只要我有兴趣,书籍总能给予或者指引着我。
我在纷纷攘攘的ZG近代史里悲叹气笑,在北边大熊走过的路径里惊诧惊恐忧心忡忡,在有智慧有良知有责任的学者的真话实话之难能可贵里却越来越少见的沮丧,突然有一本小书闯进我的视线,如同走过街角,一阵咖啡飘香,安抚我的神伤。
小书上下两册,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精炼建筑史的同时也简单梳理了大历史。历史,总是一个绵延背景,脱离它,所有都失去了语境。
原来如此,多立克柱和爱奥尼柱。原来如此,洛可可。一直分不清巴洛克和洛可可,早先百度一堆文字却仍然云里雾里,终于在这本小书中得到点醒。巴洛克喜欢“大红大金”直接硬上;而洛可可则会给人一种很“娘”的感觉,粉粉嫩嫩,,,,,,原来如此,耳熟能详的“less is more”,久植记忆只记得出自包豪斯。一百多年前,是建筑大师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提出并论证,影响整个设计界直到今天的一条理论。密斯担任过包豪斯校长。而这位密斯,和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劳埃德 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被尊为世界四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巧合的是,前三位,年轻时都曾在被称为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先驱的彼得 贝伦斯的工作室打过工。密斯最后一件作品,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看到图片恍然调取了记忆,想起那年柏林之行经过此地,外面立了围栏正在维修。
秋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至少我还能有地方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