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十一五”教科研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2012-10-18 17:52: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先进经验 |
扎实开展教育科研
山西省阳泉市矿区小南坑小学创建于1953年,现有教职工120人,学生1400人,教学班36个。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学校文化。近年来,学校以“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为工作目标,全面推行“德润人心,文化天下”的博雅教育。在“十一五”期间,学校把“科学管理、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实现了管理科学,制度健全,氛围浓厚的环境。回顾多年来的科研工作,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机制
我校制定《小南坑小学“十一五”教改科研规划》、《小南坑小学 “十二五”教改科研规划》,在科研工作中实现从理论科研向校本教研转变,从个体科研向集体科研转变。此外,我校还制定了《小南坑小学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小南坑小学课题研究制度》、《小南坑小学课题研究人员职责》、《小南坑小学博雅教育教师博客圈管理制度》、《小南坑小学博雅教育学生博客圈管理制度》等完善的教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从各方面对学校教育科研活动进行了要求和规范。
二、课题研究引领,开展教科研活动。
1.承担了阳泉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反思型教师成长的行动研究》的任务
“反思型教师成长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是我校于2007年6月申请,并于同年11月经阳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批示立项的阳泉市“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H2007074)。立项后,我校召开了 “反思型教师成长的行动研究”的开题仪式,全体教师参与,正式启动了本课题的研究。
我们确立《反思型教师成长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引导教师研究教学行为的改进、改革、改善策略;研究反思型教师样遵循原则、基本内容、基本途径和行走方式;明确反思能力培养的重点、难点、突破点;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的途径、方法和机制,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师资保障。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将《反思型教师成长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与“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紧密结合,以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个体活动和三级教研为教研的基本形式,不断突破阶段性研究主题,借助网络媒体互动交流,通过教师的学习反思、课后交流、合作反思、论坛交流等教研方式促进教师团队反思能力的提升。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成就了诸多教师,推出了许多优秀课例,拓宽了教师反思的空间。
2010年8月,该课题经阳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专家组鉴定,一致认为,“反思型教师成长的行动研究”课题思路清晰,措施得当,资料齐全,效果明显,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指出了确实可行的方向和做法,起到了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特批为B级成果,已顺利结题。我校相关研究人员获得结题证书。
2. 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日记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子课题《日记对学生内省意识的培养》的研究任务。
我们申报参加子课题“日记对学生内省意识的培养”研究,旨在通过课题研究,倡导师生同读共写,共同生活,促进我校“暮省”活动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行。
2009年6月,“日记对学生内省意识的培养”研究经中国教育学会《日记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研究课题组批复立项。 2010年3月23日,我们举行了规范的开题仪式,全体语文老师参与研究。阳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宋崇魁所长、史志勇老师和矿区教育局副局长李建勇,教研室主任李杰海、赵玉文,师训科科长吕锦花等领导和专家到会指导,并就课题实施预设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在研究过程中,我校通过研训策略、激励策略、评价策略、指导策略、行动研究与经验总结等多样的研究方法,针对一至六年级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我们通过三年的不断努力,我校在日记研究方面的成效已凸显:
(1)坚持通过每日“暮省”,培育学生的内省意识,让学生养成内省的习惯
学生的内省意识是在大量时间和学习中逐步构建和完善起来的。我们引导学生通过每日“暮省”尝试写不同形式的日记,激发学生对周围人和事的关注,对大自然的亲近和对书籍的热爱,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逐步养成勤思考、多练笔的好习惯,培育学生的内省意识。
(2)坚持通过日记指导,开发学生的内省智能,提升学生的内省品质
内省智能是分辨自己内心世界的智慧。内省智能强的人,能够清楚地把握自己的情绪、动机、脾性,能恰当地认识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短处,并能据此作出适当的行为。有此强项的人,会有比较强的自律、自控能力,并且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无论对于当前的发展还是日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2012年7月,该课题组成员赴北京参加结题会议。由于我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组织有序、方法得当,成果突出,结题报告完善,被总课题组评为“先进课题研究单位”;张志明、张淑萍被中国教育学会总课题组评为“先进课题研究个人”;张志明、闫慧明、刘万明、张淑萍所提交的论文“日记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被中国教育学会“日记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研究课题组评为一等奖。闫淑珍等20余位教师获得了结题证书。
3. 2011年5月,我校申报的4项各级课题相继批复立项。
(1)我校申报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研究”课题获批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
(2)我校申报的“博雅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研究”获批阳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3)我校申报的“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获批阳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
(4)我校申报的“班干部能位调节心智操作实验”研究获批阳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
三、扎实校本教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课堂达到最优化,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在“博雅教育、奠基生命”的办学理念之下,我校积极探索构建博雅的高效课堂。张志明校长亲率11名教师赴永威向蔡林森校长取经,意在把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实质和精髓。学校又举办了“建设高效课堂“系列讲座。接着,学校组织“省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研组长”的示范课、“薪火相传、同伴互助”师徒共进活动和“高效课堂全员展示活动”,高效课堂建设活动由此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在学模式、用模式的过程中,困惑与不解是难免的。面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面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如何灵活设计各个环节?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如何凸显“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念?当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老师们面前时,急切需要通过校本研修来解决。建设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就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教的怎么样”的问题。“教的怎么样”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专业引领来实现,而“如何教”我们是否能通过分课型研讨来实现呢?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确定了以分课型研讨为抓手,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教研思路。
课型研讨的整体思路确定以后,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和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决定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实施研究:1.确定课型研讨课例。教研组内确定要研究的课型之后,每个组员选择一节同一课型的内容进行自主备课;2.集体研讨。将教师个人的教学设计先在教研组内研讨,形成课型课例教学流程的基本框架;3.课型、课例展示教研。做课教师做课,课后组织本学科相关教师进行研讨。通过说课,评课、对话、博客等形式开展教研活动,达成共识,形成研讨成果。
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校每年都有30余篇各类论文、案例获各级各类的奖项。
四、借助网络教研,提高研修水平
1.基于教育博客的校本研修
博客教研活动的优势有二:面对博客,教师可以充分地思考,使得问题的探讨、研究更加深入。其次在博客上能够发表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想法。另外,利用博客进行评课时,不受场合约束,教师的表达更自信。这种教研模式,能有效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凡是外出学习的教师,归来后都会把学习的资料和体会放在博客里与全校老师共享,让我们实现了一人学习,众人受益。
2.基于教育博客的课题研究
我们把博客作为课题研究的新型平台。博客网页有显示发表日志时间的功能,对教研员和实验教师关注课题研究过程来说非常方便;同时,利用博客的文章分类管理功能,对研究过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对课题研究的活动进行文字和图片记载。有了这些宝贵的过程性资料,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资源。除此之外,学校把构建信息资源库作为经营和管理博客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教案、学案、试卷、教学案例等等。有了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料,利于推进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于一线教学。
3.基于教育博客的热点论坛
博客圈设有论坛专区,教师可以在这里针对最关心的话题和和最新的工作动向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我校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初期,教学部门发起了“高效课堂大讨论”活动,老师们纷纷跟帖,提出或感悟、或经验、或困惑等,对别人的意见或支持、或反对、或疑惑,打开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4.基于教育博客的教学管理
博客成为学校的“通知栏”。教师在博客圈子里就能轻松获取学校的各项信息,确保学校和教师之间的信息畅通。其次,博客成为学校的“反馈簿”,为了强化对教研工作的跟踪和反馈。我校注重常规工作的管理,每个月进行常规检查,检查情况不必开会反馈,在博客里就能把信息传送给各位教师。
5.基于教育博客的教育联盟
我们利用博客加强了区域间、校际间联系,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我们一直追寻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的“教育在线”;江苏的信息技术教育“金陵叙事”;成都的学校文化“巴蜀教育”;特级教师家园魏书生、李镇西、窦桂梅等;文化大师孔庆东、哲学家周国平、高效教学李炳亭;《中国教育报记者》陶继新、编辑张以瑾、《小学生拼音报》梅霞、《校长》杂志总编辑李斌等,都是无尽的教育资源,都是聚宝盆。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自己的博客上做了“好友”或“链接”,还彼此加入圈子。我们博采众长,完善自我,相互借鉴教研的方法与经验,使我校的教研工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如今,全校教师发表日志累计达到13973篇,各级各类报刊杂志选用文章累计达到100余篇。
五、深化研究
闫慧明,论文《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研究》获阳泉矿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课题研究报告《谈“课题引领+网络辅助”的教研模式》,在阳泉矿区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活动中获一等奖;
李转华,获矿区首届教科研优秀成果评审一等奖
李兆婷:《“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荣获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数学思考的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成果壹等奖;
张建英:《通过预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荣获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数学思考的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成果二等奖;
李莉雯:《善待错误,变错为宝》荣获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数学思考的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成果三等奖;
雷
夏丽珍,论文《打造高效和谐的英语课堂的几点尝试》,在阳泉矿区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活动中获二等奖
刘丽丽,论文《简单化语文教学的新尝试》,在阳泉矿区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活动中获二等奖。
学校科研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将科研成果及时有效转化是重中之重,只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才能发挥科研的价值,并推动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因此我们要始终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坚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科研与课改相结合、科研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校之路,向着更高、更好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