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2014-03-09 21:44:00)
标签:

发现学习

有滋有味

神情

是什么

老师

分类: 语文学科学习资源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材分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杨氏之子》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惠”实为文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惠”之内涵。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教学准备 : 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制作成PPT课件。 

教学流程预设:

课前谈话

同学们,大家好。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怎么样?

1、师:知之为知之……

非淡泊……非宁静……

书犹药也……

老吾老……幼吾幼……

   2、师:像这样的语言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的积累,对吧。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

 预设: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温故而知新。

小结:真是积累丰富啊!相信大家课堂上的表现会更加精彩,是吧!上课

【设计意图:一堂文化课自然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来引承。这样使学生未识课文,首先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从而自然引出文言文《杨氏之子》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一、读题,解题,简介文言文。

1.导入揭题,解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交流的句子都是出自文言文。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也叫古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齐读课题。

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是姓,放在姓后表示尊重,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2.你贵姓?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3.介绍《世说新语》

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出自哪?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师:了解这本书吗?(自由读读:这本书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

二、 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师:古人讲“熟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告诉同学们: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还是读,让我们放声自由读一读吧!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来挑战一下?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 “为设果” “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

3、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出示课件,师范读,练读。

4、再指名读。  齐读。(评:你们都读得有滋有味的,都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三、研读全文,理解意思

1、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才行。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相机板书:看注释、查工具书)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子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试着用上这些方法读读课文。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2、交流反馈。

(一)理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句意: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你读懂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对不?(板书:聪惠)。的意思是——聪明,的意思是——智慧。(板书:智慧)

生:是通假字,通。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看注释)(课件)师讲述通假字的原因。

2、师:你说的非常是文中哪个字的意思?(甚)。我们班这位女同学非常可爱,可以说是——甚可爱;她朗读的声音非常动听——。这位男同学长得非常非常非常帅——甚帅。

3、指名读。

师评: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咱们读出来吧!

师评:你们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读出了内心对他的的喜爱。(板书:杨氏子)

(二)研读: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师: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

2、强化重点字的意思。哪个字的意思是“就”? “乃”(就,于是)。那“诣”字的意思是?(拜见)其:他。

3、师:你来读读。

师评:你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文,我们仿佛看到杨氏之子出来的情景,看来,你有学习文言文的天赋。

小结: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真了不起啊。齐读。

(三)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过渡: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1、出示课件齐读。

(生: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这是待客之道。你真会读书!

生:我是联系上下文知道的。

师: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补充完整的话应该是:设果

师: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板书:联系上下文)

2、师: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生: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哪里看出来?

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哪里看出来?

评:说得太好了。杨氏子真是热情好客的孩子,端出了好多的水果。

来,我们读一读。

评:从你的神情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

(四)品读: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过渡: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生——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齐读。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评:说得真好。能具体说说哪些字的意思吗?

理解:“曰” “此”。“应声”“未闻” “夫子”

谁还会说。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还给还给学生,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比较容易地完成教学重点。】

(五)体会巧妙

A、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你觉得杨氏子的回答怎么样?

生:很好。

师:怎么好?

生: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生: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

师:你真聪明,一下就弄明白了。

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

2、再自由读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评:杨氏子不但会听,还会挺会说。板书:思维敏捷

B、体会杨氏子的巧妙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

(生答)老师担心你这样回答可能会气走客人哦。

师:比比和杨氏之子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出示:    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练读)

    (理解:未闻,夫子)

   1)未闻:没有听说过。显得委婉。上一句就显得生硬了。指名读,读出委婉的语气来。

2)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不一定)如果来的是阿姨呢?(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你们老师可以称为——夫子吗?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不行,因为夫子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称孔君平为 “夫子”显得有礼貌。我们分男女同学来对对看。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理解:应声答曰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评:你真会读书,很有学习文言文的天赋。

朗读。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机智的杨氏子。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四、赞“聪惠”(机动:口头或书面练笔)

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小结: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

五、熟读成诵

过渡:古人用了短短的5句话就讲述了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孩子的待人有礼貌,思维敏捷。老师觉得,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

1、练习背2、指名背。3、男女生比赛背诵。

【设计意图:以这样古今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

六、拓展运用

1、师:这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不简单啊!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就拿我们身边的事来说吧,像禁止践踏草坪!(大屏幕)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你能试着来改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吗?

生: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师:充满关怀!

生: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语言的魅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敏锐的头脑去感悟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完成今天的家庭作业好吗?(看大屏幕)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七、阅读链接

老师推荐大家阅读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面的故事,会让你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板书设计:

                     

 

聪慧

看注释

查找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思维敏捷    }杨氏之子                    

             言语巧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