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中国人怀念的速度,却在日本出现了

(2024-01-04 06:32:30)
标签:

陈思进

金融

绝情华尔街

商战

杂谈

分类: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

智谷趋势(ID:zgtrend)  震谷子 青岩

         
GDP增速6%。         
不是印度,也不是越南,而是日本。         
简直太令人意外。         
今年二季度的这个6%,是过去3年日本录得的最大涨幅。         
6%,这是一个中国人开始需要怀念的速度,却在GDP增速常年维持在1%左右的日本出现了。         
而且在今年第一季度,日本2.7%的经济增速就已经超过了美国(1.3%)、英国(0.2%)、德国(-0.3%)。         
其实,如果是与疫情前GDP增速做对比,日本的逆势增长就更明显了。         
日本2019年GDP增速是0.7%,2023年一季度升到了2.7%;美国2019年GDP增速是2.3%,2023年一季度仅为1.3%;中国2019年GDP增速是6.0%,2023年一季度降到了4.5%。         
这不是日本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候,但在一片死气沉沉的全球经济当中,日本当下这波反弹着实令人吃惊。         
其实不仅GDP增速,最近日本还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变化,它们都在颠覆我们对日本长期形成的认知。         
30年不涨的物价开始飙升;                 
连30年不怎么涨的工资都要涨了;      
            
年轻人也不宅了,就业市场一片火爆;        
         
大公司不再是就业首选,自己当老板才是潮流;        
         
企业纷纷开始赚钱,甚至还把利润拿去投资再生产……
         
日本是一个路径依赖感很强、安于现状的国家,但这些变化,如同细流汇聚成汪洋,正在让日本变得不同。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9UUVIKQ6EwfjvegXicJF9odgp6JzUsvKaSicIKzJ9u4vzLibEfAOaSrrawn7BlzrQou0MUt08Md1WKjGs3AXpj9w/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风起于青萍之末,先来看看一些最简单的表层之变。         
第一,日本人出门买买买了。         
最新数据显示,日本物价CPI同比上涨3.3%,八年来第一次超过了美国物价涨幅。         
而且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涨了4.3%,再一次打破了历史最高纪录。         
日本通胀将呈现持续粘性的状态,即使输入性通胀变弱,国内的需求仍然将对物价形成支撑。         
第二,日本人开始主动大幅涨工资了。        2023年初,日本政府要求各行业年内实施全面加薪。日本龙头企业丰田率先做出表率,决定发放6.7个月的月薪作为奖金,还给期间工、兼职工涨了工资。        纤维化学食品流通服务工会,提出了共计加薪6%左右的目标;电机联合工会要求会员企业每月涨薪7000日元以上(约人民币350元),是时隔25年的最高水平;以中小企业工会为中心组成的JAM制造产业工会要求月薪涨9000(约人民币450元)……        因为好工作太多,餐厅服务员都招不到人,月薪开到31万日元(15600元人民币)都招不到。         
于是,我们看到了日本优秀的就业现状。         
日本6月的完全失业率是2.6%,过去一年半基本都维持了这样的低水平。        相对而言美国为3.6,中国为6.1,欧洲为6.2。        日本厚生省有一个有效招聘的倍率,就是一个求职者对应多少岗位,基本上都超过1个。很多招聘群里,招工启示远远多于求职启示。很有点每年春节后,珠三角的工厂主举着招聘牌等着被工人挑选的感觉。        日本年轻人的失业率略高,也只有3.7%。        选择多了,更想有个好的开始。         
第三,日本人又开始买房了。         
买房,曾经被日本“迷失的一代”永久从人生清单中删除了。        但突然之间,当代日本人仿佛想通了。以至于日本东京23区新建公寓价,在19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后,首次突破了8000万日元的大关。        而且,这轮购买主力,也并非全是富人。根据日本住友集团透露,“东京品川区一个楼盘,1亿以上的房子有一半是公司职员家庭签约购买的。”        东京人对于一些热门地段新房摇号的情况已经司空见惯了。        物价温和上涨、涨薪有望,年轻人当然愿意出来工作、买房、改善自己的生活。这种不断向上的社会预期螺旋一旦形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继续深刻改变社会的状态。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9UUVIKQ6EwfjvegXicJF9odgp6JzUsvK6I6DQgvZluA3FXPwial7CGCEiaHLT2tJVB4ZTVctZeP9fGC545001xew/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激发这些看似不那么重要的变化的,是一些更重要的、长期性的变化。         
第一,制造业回流,同样在日本出现了,而且是以过去20年都未有的速度在进行。         
国内最近一则相关报道是,松下计划把在中国40%的空调产能转移回日本。        松下之前,还有佳能、东芝、OK电器、欧姆龙等,它们也都有把部分产能从中国转回了日本。        产业回流使得厂房建设、设备投资大涨。        根据日本建设业联合会(Nikkenren,简称日建联)在4月27日发布的一项调查,2022年度日本国内建设订单同比增长8.4%,达到16.26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338亿元),创过去20年来新高。        要知道,日本的企业主已经有很多年不愿意扩大生产了,尤其是中小企业主。但就在全球普遍的低迷中,日本产业投资爆发了。        私营部门中来自制造业的订单大幅增加41.6%,超过3万亿日元,是过去20年的最高额。        特别是以半导体工厂建设为中心的电气机械领域的订单增加了151.8%,超过1万亿日元。                
经济学家辜朝明指出,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资产负债表衰退,企业在获取利润之后不会投资,而是拿去还债,社会上需要借钱的人变少了。   
               
然而今时今日,在全球宏观经济死气沉沉、企业投资急剧退潮的时候,
日本企业们却如同从病床上惊醒,睁大了双眼,对世界充满好奇。        
         
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社会投资逆势复苏反弹,也许是2023年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
         
第二,重新涌动的创业潮流。         
过去,中国人总是很疑惑,日本为什么没有诞生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企业?        原因很多,比如路径依赖,已经足够发达了,不觉得有那个必要;再比如,企业保守,不愿意为未知的东西砸钱……最终,错过了互联网创业热潮。        更重要的是土壤——在硅谷,每一个创新的点子后面会有10个团队在齐头并进;然而,在过去十多年的日本,即便有10个创新的机会,都很难有一个创业团队在跟进。        风投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进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数据显示,美国风投在GDP的占比为0.64%,中国这些年紧跟潮流,达到了0.23%,而日本仅为0.08%。        但就在2022年,日本宣布了要将东京打造成亚洲最大的创业中心,要把创业投资在五年内增长10倍,在十年后达到10万亿日元。        大量的人和资金正从传统的金融机构流入科技行业。比如许多传统金融机构所在的大手町和丸之内地区,恰好又是当前金融科技初创企业集聚的中心。         
剑桥创新中心(CIC)东京分部表示,政府的热烈支持引发了劳动力市场的思维转变,一个创业生态系统正在东京指数级增长,“以前,年轻人总是在大公司寻求就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有才华的人正在考虑将创业作为他们的第一职业选择。这将产生滚雪球效应。”         
第三,日本开启全球抢人模式。         
日本不是一个移民国家,过去即便是专业人才,也基本采取的是以利用为主,用完就扔的政策,但是近几年日本在吸引移民方面悄悄搞出了很多大动作。        最新的一个是,把针对特定技能的外国人长期签证的范围从过去来的2个一下扩大到了11个。        这11个行业包括建筑、造船、大楼清洁、制造、汽车保养维修、航空、酒店、农业、渔业、食品加工。        日本这次签证堪称“国策”大转变,这些行业的熟手只要想,就可以长期居留日本,还可以带上家人一起。目的只有一个,留住日本产业所需的各种人才。        过去,日本产业主要匹配美国,美国负责最前沿的创新,并掌握最高附加值的部分,日本则负责其中部分关键环节的工艺落地,至于中低端的终端产品则放在东亚其它地方。         
如今,日本开始了新的创业热潮、在全球抢夺人才,还迎回了强大的制造业投资,慢慢补上了产业创新大循环的每一块木板,得以继续巩固其在全球中高端产业分工中的优势。         
这种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反哺,既是日本当下极其重要的一股力量,也对应了中国想要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初心。
日本或大或小的改变,如果放在当前的国际地缘政经格局下来看,更是意味深长。         
日本的第二次国运,或将来临。         
第一,巴菲特坚定押注日本的风向标意义。         
过去半年多,巴菲特一直在减持台积电、比亚迪,然后加仓日本五大财团,这个押注可能会持续10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        93岁的巴菲特在今年4月中旬特地去了趟日本考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谈了他最近的投资动向。        他给出的理由之一就是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的因素,台积电很好,但他认为有“更好的地方”来部署资本。        减持比亚迪,估计也包含相同的考虑。        巴菲特投资日本的直接理由就是收益高,他测算在日本这笔投资,只需要0.25%甚至更少的成本,就能收获14%的收益,而且这个成本不会增长,收益却还会因为股息而增长。        巴菲特不止是市场的参与者,他的资金量庞大,注定他必然也是市场的一大缔造者。        现在,外资重启开启了爆买日本的模式。日经指数一举收复了30年的失地就是旁证之一。         
第二,日本产业的新变化,在大国博弈中显得更为重要。         
当“去风险化”成为美国日益迫切的选择之时,日本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        在今天的欧美国家中,如果讲关键制造业的完备程度,日本无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讲中高端制造,日本更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可或缺。        在光学领域,日本住田光学的光学玻璃无论在制造工艺,还是在产品种类上全面领先其他同行。其生产的用于精密模压的光学玻璃,拥有世界最高折射率,世界最低成形熔点,世界最多品种数量记录。        全球70%的半导体材料,都是由日本信越化学所提供的。味之素ABF膜是一种用于半导体封装的层间绝缘材料。假如没有它,即便芯片再优秀,也没办法顺利封装完成……        这样的日本,在美国的产业链重构中当然属于不可替代。        至于一些美国需要中端制造,在美国国内重启的性价比并不高,而把日本无论是作为新产地还是备份,都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不夸张地说,在新博弈中,日本的重要性超过了当年美苏冷战。         
第三,不亚于朝鲜战争的战略机遇。         
上世纪的日本,再强也是美国的附庸。所谓亚洲最强的海军,也只不过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配属支援力量,日本强大工业能力都有先天不足,被美国牢牢抓住……        然而,过去几年,美国开始放松拴住日本的绳子。比如在日本修宪一事上松口,要求日本更多参与美国的海外行动,要求日本加快提升武装……        其原因就是,美国对于日本未来在东亚地缘的角色期望很大。        如果有人留意到波兰在俄乌战争中,利用自己的地缘地位,无论是作为支援物资和军备的主要过境国,还是乌克兰最大的利益相关者,都获益颇大,日本当下的很多变化也就不难理解。        一个小例子,美国当年在日韩半导体战争中拉偏架下手有多重,今天对日本半导体的扶持就有多强。        没有什么变化是无缘无故的。当年因为朝鲜战争,日本一举摆脱战败国地位,快速走上复兴之路,铸就东京奇迹。        于日本而言,又一次国运的大机遇,或许正在降临。
PS. 1、(几乎)我所有的书都渐渐地转为音频(小说改编为广播剧)(独家)上线了喜马拉雅,已上线了24部(其中,《绝情华尔街》第二部《危机》新鲜上线),多部专辑已进入了各类收听排行榜TOP50:如《归·去·来》广播剧最佳,曾经进入新专辑TOP10(目前在整个喜马拉雅的有声图书进入TOP100,和众多经典名著排在一起),另外,《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看懂货币的第一本书》《投资的方法》等进入财经类TOP30……请打开链接订阅收听:http://m.ximalaya.com/gatekeeper/h5-listen-list?albumId=75881160&uid=77781964 ;

2、一本金融科普之作《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再版),销量竟然再次超过了基辛格百岁沉淀之作,有点儿不好意思了(凡尔赛一把)……请打开链接查阅:http://product.dangdang.com/29581403.html ;

3、香港书展精选畅销书《超時空拯救》繁体字版新鲜上架,全球发行: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ef1fe090102zr1l.html ;
4、《白話金融》:財富自由的基礎知識,利率、股票、槓桿、匯率、房地產……人人能看懂,天天可活用……繁体字版《白話金融》,新鲜上架,全球发行,谢谢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