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能源超限战》连载22:角逐危机战争:中东角逐与石油危机(六)

(2022-08-16 18:14:01)
标签:

陈思进

金融

绝情华尔街

商战

杂谈

分类: 大国粮食

(思进注:近日,因俄乌冲突,能源问题几乎每天刷屏,各类分析更是众说纷纭,注意到有些分析是事实的陈述、逻辑自洽;不过,好些判断则可能失之偏颇。恰好在近10年前由我策划,和庞忠甲先生合著的《能源超限战》(2016年06月01日出版)分析了能源问题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结论点出:“人与动物的差别不在于对工具的利用,更在于对能源的利用。一直以来,能源危机之说虚虚实实。石油和矿物燃料告罄有日,而新能源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却使得当代能源危机成为一个伪命题”……现在看来毫不过时,那就从07月06日开始,特选摘其中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石油为王”时代:角逐、危机与战争:中东角逐与石油危机

(接上)借助两次石油危机OPEC从国际石油垄断资本手中夺回了石油定价权。

随着非OPEC产油国原油产量的增长以及节能和替代能源的发展,OPEC对油价的控制能力不断下降。1981—1986年为OPEC实行原油产量配额制的较高油价时期,油价从36.83美元/桶缓慢降到27.51美元/桶。原油价格也开始不断回落。

然而,到了1985年,国际油价开始急剧暴跌。主要是过高的油价抑制了需求,而且非欧佩克国家不断增产,比如北海油田等新油田纷纷投产,这些国家的石油产量在1982年已经超过了欧佩克。美国、德国和日本也囤积了大量石油作为各自的战略储备。1986年,油价急剧下跌到13美元/桶左右。

这时候,世界石油市场体制也发生了变化,1983年,纽约商品交易所开始做原油期货交易,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成为世界原油价格的标杆,油价已经不再仅由欧佩克决定了。西德克萨斯中质油的价格1985年开始下跌,从每桶32美元跌到了年底的10美元,一些波斯湾的油只卖到6美元。市场一下子变成了买方市场。沙特不断减产,想支撑欧佩克确定的油价,但是效果不佳。1981年,沙特石油收入曾达到过 1190亿美元,到1985年,降到了仅仅260亿美元。伊朗等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了巨大打击。

十多年后,又爆发了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8月初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再度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方才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原油均价在14.3至20美元/桶的水平上徘徊波动。

由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产量增加,国际油价的主体,渐由OPEC单方面决定,转向由OPEC、石油需求和国际石油资本共同决定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

1997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需求下降以及OPEC不适时宜的增产等影响,原油价格从1997年1月的24.53美元/桶下降到1998年12月的9.25美元/桶的低价。随着世界经济景气好转,新兴经济体加速发展,油价从1999年3月开始反弹并一路攀升,2000年8月突破30美元/桶,2000年9月7日最高时达到37.81美元/桶。

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的劫持多架民航飞机冲撞摩天高楼的自杀式恐怖袭击,使美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打击,国际油价也受到冲击。“9·11”事件还导致航空、运输和旅游业不景气,国际油价也因此一度跌到16至17美元/桶的水平。

其后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全球流动性过剩,推动国际原油价格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周期。2008年7月11日,油价创下147美元的历史新高。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至2008年9月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给石油市场造成巨大的外部冲击。石油价格掉头向下,步入了下跌的通道。油价的暴跌是对长达数年石油牛市积累的巨大泡沫的挤压,也是经济周期规律对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泡沫的矫正。9月16日,石油价格跌破100美元,并在2009年1月,跌至33美元左右的低谷,回到了5年以前的价格。

油价在2009年初触底后,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回升,油价也相应进入了回升阶段。并于2011年达到115美元之后,目前在100美元左右高位宽幅震荡。

石油在当今的地位远非只是单纯的国际性的大宗商品,而是一种将经济、军事和政治利益集一身的战略商品。石油危机和国际油价剧烈波动,大幅上扬,促使西方改变经济战略,调整经济结构,西方还被迫加快了新油田的勘探,开发替代能源,以及节能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力求“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降低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以求维持经济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由于各国积极开发油源,非欧佩克国家的原油产量在1982年超过了欧佩克组织。同时,美、德及日本等国还逐步建立起大量的战略性石油储备。

尽管各国防范石油危机的意识日益增强,国际间防止石油危机形成的机制日趋完善,但在能源需求和供给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石油危机的阴影仍然无法消除。“石油安全”成为各国紧要的战略问题。中东局势跌宕起伏,动荡不宁,是为复杂难解的重大症结。

中东地缘政治矛盾极为复杂难解,除了石油本身,还包括领土(海)争端、宗教、民族矛盾与冲突、伊斯兰极端势力与反西方、反殖、反世俗化的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运输安全、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主化诉求等问题。严重缺乏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

客观而言,中东石油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而易见,至今仍然在对世界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然而,长期面临政治动荡、军事冲突不断的中东地区,在对世界经济不断提供动力来源的同时,却又对国际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损失和伤害。这就是中东石油的悖论。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自行判断。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