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能源超限战》连载20:角逐危机战争:中东角逐与石油危机(四)

(2022-08-12 18:22:23)
标签:

陈思进

金融

绝情华尔街

商战

杂谈

分类: 大国粮食

(思进注:近日,因俄乌冲突,能源问题几乎每天刷屏,各类分析更是众说纷纭,注意到有些分析是事实的陈述、逻辑自洽;不过,好些判断则可能失之偏颇。恰好在近10年前由我策划,和庞忠甲先生合著的《能源超限战》(2016年06月01日出版)分析了能源问题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结论点出:“人与动物的差别不在于对工具的利用,更在于对能源的利用。一直以来,能源危机之说虚虚实实。石油和矿物燃料告罄有日,而新能源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却使得当代能源危机成为一个伪命题”……现在看来毫不过时,那就从07月06日开始,特选摘其中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石油为王”时代:角逐、危机与战争:中东角逐与石油危机

(接上)主要产油国为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和维护石油收入,1960年9月10日,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在巴格达开会商议成立一个协调机构,9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正式宣告成立。到70年代初,又有6个国家加入了欧佩克组织。

其中产量最大的沙特,是美国的盟友,伊朗巴列维国王的统治受到美国的支持,但产油国也必须维护自身的利益,将石油资源的财富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此,西方工业化强国大财团越来越难以肆意操控中东和世界石油资源国命脉了。

六七十年代,中东油国纷纷展开石油国有化运动。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过程。伊朗从40年代摩萨台执政时期就开始要求石油国有化,经过三十年失败后又一次开展了石油国有化的斗争,终于1973年废除了与国际石油财团签订的协定,收回了租让地的石油生产权、行政管理权和设备所有权。革命后的伊拉克行动较快,萨达姆领导的复兴党政权于1972年实行石油国有化。利比亚卡扎菲上台以后的首要大事就是石油国有化,1973年8月11日利比亚革命指挥委员会发布一项法令,把美国在利比亚的西方石油公司的51%财产国有化。1980年沙特阿拉伯实现石油国有化。此时中东的大部分产油国实现了对自己的石油控制获得了自主的权力。站起来的阿拉伯人在世界上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七十年代起接连发生两起全球石油危机的背景。

二战以后,中东产油国与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环绕石油而生的恩怨关系,一直同巴勒斯坦问题纠结到了一起。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的远祖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后因罗马帝国入侵,犹太人被驱逐出该地区,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该地区成为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逃往西欧和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饱受流浪之苦,19世纪末兴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一战后,英国取得了在这一地区的“委任统治权”,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想在这里建国。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以色列建国后,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先后发生了四次中东战争。得到美英法等西方国家支持的以色列,在历次战争中都获得了胜利,并占领了巴勒斯坦、约旦、埃及、叙利亚的大片领土,加剧了宗教、民族矛盾,使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动荡之中。此后双方冲突不断,多年的战争给巴以双方造成了惨重损失。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各方努力下,虽然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但由于积怨太深,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及超级大国插手干预,使问题迟迟不能解决。

1956年7月埃及对苏伊士运河实行国有化。处于咽喉地带的能源运输通道也被用作国际斗争的工具。埃及领袖纳赛尔为对抗英、法和以色列的入侵,下令封锁苏伊士运河航道,并破坏伊拉克的石油出口管道。苏伊士运河危机使欧洲人第一次尝到了石油消费限量、交通工具禁用的苦头。

为图重新收回运河的控制权,英国和法国支持以色列入侵埃及西奈半岛,并派兵加入了这场战争。整个中东原油的产量大幅度下降,仅1956年11月每天产量就减少了170万桶,相当于当时全球产量的10%,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为欧洲石油消费的三分之二来自于中东地区。几乎所有的汽车制造商不得不降低产量,英国大部分的加油站都因汽油短缺而关闭。幸运的是美国增加了原油生产和出口得以弥补中东的减产。中东地区到1957年6月才回到危机前的生产水平。

1960年OPEC成立以前,石油的生产和需求受西方国家控制油价处于不到2美元/桶的垄断性低水平。1960年9月,OPEC成立后,围绕着石油的生产权和定价权不断与西方跨国公司进行斗争。1970—1973年,随着OPEC在一系列谈判中的胜利原油价格的决定权主体开始发生变化原油标价出现上升迹象到1973年10月油价接近3美元/桶。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等12个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发动“斋月战争”,即所谓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1973年12月,欧佩克组织中的阿拉伯成员国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从1973年10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国际油价从每桶约3美元上升到11.65美元。是为第一次石油危机,从而触发了二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待续)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自行判断。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