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可控核聚变:未来能源希望之星

标签:
陈思进金融绝情华尔街商战杂谈 |
分类: 金融科技科普科幻 |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news/d435802e39419963c011e2e5d7f83f95.jpeg编辑搜图
图为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
图为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视觉中国供图)
文/陈思进
人类文明几千年来传承至今,比如中国从秦皇汉武、唐宋元明再到清朝,其实人类的生活方式差距并不大,一直到200多年前随着化石能源的发明,这才开始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引领了人类文明的等级跃迁。
然而,现在化石能源又到了瓶颈期,终结化石能源时代的倒计时已经开始,就看谁能找到并掌握新能源,引领下一波文明等级的跃迁了。其实,目前人们已然看到了方向:第一个就是核能——可控核聚变;第二个是太阳能。
最近,《商业内幕》(Insider)杂志母公司Axel Springer的首席执行官Mathias Dpfner,在加州弗里蒙特的特斯拉工厂与马斯克展开深度的对话,自然而然地讨论到能源的话题。马斯克认为当下最佳能源是核能,而太阳能则是未来。
马斯克觉得,目前核电站是生产能源最快,更是最安全的设施,特别在没有自然灾害的地方,我们不仅不应该关闭核电站,而且还应该重新开放已经关闭的核电站。如果没有严重的自然灾害风险,比如德国,核电站就确定是没什么危险的。
Mathias Dpfner禁不住发问:难道没有更安全、但效果类似能源的替代品吗?如太阳能、或风能?对于未来的能源政策,你有其他想法吗?
马斯克回答说:从长远来看,人类文明的大部分能源将来自太阳能,但这需要使用电池来储能,因为只有白天才有太阳,而且有时还是阴天,所以需要太阳能电池,未来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有待解决。而长期来看,这将是为人类文明供电的主要手段(将在下文《太阳能:未来的新能源之王》中详谈)。因此,在实现太阳能之前,我们仍然需要核电,关闭核电站完全是疯狂的做法,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之前,我在《可控核聚变:新能源之王》(《科普时报》2021年7月23日第3版: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wzb/html/2021-07/23/content_472318.htm )一文中,初步介绍了可控核聚变的科学原理,以及优质核能如何才能被人类获取并加以利用等。
在上述那篇文章中提到,氦的同位素氘就能当燃料,而且还提到海水里有大量的氘,如果将海洋中多达45万亿吨的氘元素全部应用于核聚变,那么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但问题是,用氘作为燃料的话,在聚变反应之后会产生大量的中子,这些中子既伤锅炉,还会产生大量的辐射,其核废料更不好处理。总之,成本特别高。
怎么办呢?
在此,为大家接着介绍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燃料氦-3吧。
首先要强调,氦-3没有前面提到的氘的那些弊病,堪称是最完美的核聚变燃料。也就是说,如果有氦-3的话,就没人会用氘去实现可控核聚变了。
但是,可能很多读者都知道,氦-3在地球上的储量已探明只有500公斤(相当于一头奶牛的重量),几乎等于没有。不过,月球上倒是储存了100万吨氦-3。或许,你会觉得那也没多少吧,中国单单烧煤,一天就消费一千万吨。这就是核能与化石能源的区别了,别说100万吨了,哪怕我们能登上月球开采100吨氦-3,就够全世界使用一整年!
不过,问题又来了,别说氦-3首先得加温到700摄氏度,根本就不容易开采——第一步是建造空间站,进而在月球上建厂,必须雇用员工在那儿长期工作,还要实现能源的自循环……看来,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
在《可控核聚变:新能源之王》中,还专门介绍了人类发展可控核聚变的历史,截至到1952年11月1日,在常春藤麦克氢弹试验中首次进行了大规模核聚变。下面再接着介绍。
时间来到2002年,美国能源部启动了“核电2010年计划”,意在共同承担财务及法规风险,支持兴建新设计的核电厂;2005年,美国政府通过“能源政策法”,主要内容为强化能源自主,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主张核能是能源自主的重要一环,认同核能是安全及干净的能源,并授权开发先进核电技术;到了2010年11月2日,美国能源部国家核军工管理局完成了首次综合点火实验,并宣称他们已经破解了核聚变能源的难题,如果一切顺利,到2012年核聚变能源发电将成为现实。
美国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核能发电国家,总共拥有104部机组,出力100.6百万瓩,生产的电力占全国22.5%;而核聚变反应堆版本的发电站原型,已在2020年开始运行,2030年前实现并网发电,预期2050年将有几乎四分之一的美国能量,是由核聚变能提供。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在受控核聚变反应的研究。如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是中国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九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类似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机制,因此该设施也被称为“人造太阳”。
2016年2月,中国EAST物理实验获又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在国际上电子温度达到5000万度持续时间最长的等离子体放电。2018年11月12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EAST近期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等多项重大突破;2021年5月28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以及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
据科研人员称,这项新纪录进一步证明了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也为迈向商用奠定了物理和工程基础。希望世界上第一个可以产生持续核聚变的反应堆——“人造太阳”试验早日成功,人类早日进入卡尔达肖夫的行星文明!
2022年05月30日写于多伦多安大略湖畔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自行判断。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