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阳谋:泡沫下的投机盛宴——投机盛宴,谁给的酒?

标签:
财经陈思进金融绝情华尔街杂谈 |
分类: 投资的方法 |
泡沫是产生投机与欺骗的温床。那么产生泡沫的罪魁又是什么?
有人说是人性的贪婪。贝尔斯登与雷曼兄弟濒临倒闭时,其杠杆水平分别在29倍与31.7倍。金融危机使得华尔街被千夫所指,投行高管“贪得无厌”。但是,谁敢说自己不贪婪?如果买彩票中了100万元大奖,有人会选择拒绝吗?
在一个正常的资本市场,机会与风险应该同时存在。投资者不仅“患得”,与此同时也会“患失”。人性中不仅有贪婪,也应该有恐惧的那一面。而对亏损的恐惧,往往会制衡人的贪念,让投资者做出每个决策之前,都务必三思。可是,在资产泡沫中,为什么我们只见贪婪,而且所有人同时变得贪婪,恐惧却荡然无存?
看来,要解释股市泡沫下公众的疯狂行为,与其研究他们为什么贪婪,不如研究他们为什么不那么恐惧,或者说不惧怕亏损。究竟是谁麻痹了他们的神经,让他们以为投机是 “没有风险、包赚不赔”的行为?
原来,国家长期奉行的低利率政策——或称“廉价信贷”才是泡沫的幕后推手。在责怪那些喝得酩酊大醉的酒鬼贪杯的同时,我们可不要忘了是谁在一直提供廉价酒水。低利率政策逼得民众不得不玩“存款搬家”,人人都得做投资。
“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存钱;不求大发横财、但求安居乐业”——这是多数老百姓的内心写照,也是一个正常的经济体所应鼓励的生活方式。
不幸的是,这是一个你不得不选择冒险的年代。银行存款利率跑不赢CPI(消费物价指数);CPI赶不上居民对物价上涨的真实感受;工资停滞不前,房价一日千里。诚实的储蓄者每天都在遭受盘剥与惩罚,购买力在通货膨胀下不断被吞噬;而“不齿”的投机者却无需从事任何实业劳动,只需做些简单的交易,即大发横财。不禁令人感叹: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
这是一场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金钱游戏,无论您是否乐意参与。现金,这种一向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财富贮存方式,实际上却是最危险的方式。
美元,从1913年至2010年,购买力缩水95%,历时100年;
人民币,从1980年到2010年,购买力缩水98%,历时仅30年!
这意味着,祖辈为我们留下的现金资产多已灰飞烟灭。
最近几年,随着世界各国为对抗金融危机加大印钞机马力,现金的缩水速度尤为迅猛。2008年至2011年,在不足3年的时间里,香港股市上涨134%,美国道指上涨99%,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了194%;铜上涨了203%;棉花上涨了276%;豆油上涨了110%(人民币计价)。股市泡沫、楼市泡沫、大宗商品泡沫“相互接力”,在这种状况下,存钱无异于缴税。从2007年2月至2008年9月,中国国内CPI连续19个月超过一年期定存利率,后虽稍有喘息,但自2010年2月起,这一负利率状况再度出现,且利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即使人民银行每三个月都以25个基点的步伐加息,这种负利率的状况也难以扭转,更不要说中途很有可能因经济增速重新下滑等因素放弃加息了。
曾几何时,存钱被视为是一种美德。但在当下,存钱则被认为是“不会理财”的代名词。我国自2005年股改完成,并启动一波大牛市后,原本“安分守己”的储蓄者也纷纷被赶往股场去冒险。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公众从未像现在这般关注股市涨跌,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把钱存在银行是慢性自杀;而投入股市,要么猝死,那么发大财。反正都是死,还不如去股市赌一把来得痛快,而且储蓄必死无疑,投资还输赢参半呢!在被剥夺了“中间道路”之后,诚实劳动的“良民”被“逼上梁山”。股市队伍不断壮大。2007年,国内各大银行上演老百姓存款搬家的壮观一幕。许多甚至连股票是什么、买菜和买股票有何区别都搞不清楚的人,也纷纷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掏出来,急不可待地办理他们这辈子首次听说的业务——银证转账。2000年,A股日均开户数仅有5万人;但在2007年,A股日均开户数却达到了30万。
股市的火爆也让税收着实火了一把。2007年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达2005亿元。平摊到股民头上,相当于每人贡献超过2800元。与2006年相比,2007年证券交易印花税税收增长了10.2倍,总额逼近开征印花税以来16年之和。那么交易所和券商的收入呢?更是令人瞠目结舌。2007年的大牛市让券商业绩大幅增长,证券公司员工也在2008年享受到包含“年终奖”的丰厚回报。国内100家券商2008年的人均薪酬约29万元,其中逾1200名高管的人均年薪接近百万元。
之后发生的事,每位A股股民想来都心有余悸。2008年万众期待的奥运行情,演变成血泪横飞的割肉行情。这时那些刚刚入市的新股民才发现,原来股市猛于虎。打工者失去了自己多年的积蓄,老板们失去了用以经营的资本,老人失去了养老金——他们本不该参与这场金钱游戏,只是在低利率环境下被迫成了政府、交易所、券商、内幕交易者和大型投资机构的案上鱼肉。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