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阳谋:泡沫下的投机盛宴——晚清时期的股票狂热
标签:
财经陈思进金融绝情华尔街杂谈 |
分类: 投资的方法 |
太阳底下早没新鲜事儿了……
在中国,证券市场“重融资、轻回报”的传统由来已久。股票,在这片神奇的中华大地,似乎从未发挥过“资本合理配置”的功用。在国人眼中,它永远是用来刺激肾上腺素的筹码。一级市场就是“圈”,二级市场则为“赌”。一股发售,万人哄抢;跌宕起伏,何其乐哉?
莫要把这份中国特色与投机狂热,归咎于A股市场的“体制性缺陷”。规则乃标,人性为本。早在晚清,证券市场刚刚随洋务运动兴起之时,投机风潮就此起彼伏。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只股票出现于1872年,由轮船招商局发行。李鸿章创办招商局时,因为搞航运需要的资金数额特别庞大,官府无力承办,靠一两个巨商也难以支撑起来,于是在筹集资本上做了一次创新,学习西方股份制企业,向民间发行股票,以“招商集股”的方式筹集资金。股票分成整份,公开向社会挂牌发行,自由买卖,允许转让。
长期闭关锁国的国民,对股票这稀奇的“舶来品”兴致昂扬。1881年,招商局计划筹集的100万两白银全部招满,每股发行价100两白银,约合人民币6000元。仅一年过后,招商局股票的市值就升至265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15900元,并在这一年长期维持高价,成为上海证券市场上的龙头股。时人称:“中国初不知公司之名,自轮船招商局获利以来,风气大开”。
可是,财富只会转移,并不会无缘无故消失。爆炒风暴的最大赢家,一是寻租的官员,二是那些利用清政府想迫切进行民营化改革的心理“搭便车”的上市企业,以政府之名,行掠夺之实。不少民办企业拥有官僚背景,“大而不倒”,融资敛财肆无忌惮。例如以铁路公司高管为核心的既得利益集团,势力越做越大,“挟官以凌商、挟商以蒙官”。他们不惧怕亏损,即使濒临倒闭,也有政府国有化这张底牌。川汉铁路公司高层甚至借国有化之际,要挟中央政府为其违规炒股亏损的300万两巨额亏损买单。
很多人认为清末频发的投机泡沫,是因清政府缺少证券立法,各项监管规则空白所致。但如果政府缺失公信力,无原则无定力,朝令夕改,反复无常,导致民间机会主义盛行,纵然像美国罗斯福总统那样出台几套《证券法》、《银行法》,也会是一纸空文。
看如今的中国股市,距1999年我国首部《证券法》正式实施以来也有十来个年头了,上市公司不分红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泡沫投机也是有增无减。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