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阳谋:内幕交易是与非——贝考拉的名单
标签:
财经陈思进股市绝情华尔街杂谈 |
分类: 投资的方法 |
1933年以前,“内幕交易”被认为是完全无罪的商业行为。即便是在斯特朗夫妇胜诉的一案中,拉皮德的罪名也是“欺诈”,而非内幕交易。但是从法理上讲,内幕交易存在的基础是特权,而非公平竞争。内幕交易者一般都拥有特殊身份:企业高管、政府官员,以及和他们有裙带关系的特殊群体。这些人获利,并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What they do),而是因为他们是谁(Who they are)。
第一个向内幕交易宣战的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929至1933年,美国经历了长达4年的经济萧条。在此期间,股市跌去90%的市值(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86点一路狂跌到40点)。也正是在股市暴跌期间,证券市场的各种卑鄙伎俩和无耻阴谋纷纷浮出水面。所谓的“内幕交易”,则更是家常便饭。为重振经济已伤透脑筋的罗斯福总统,本不想插手证券领域,但在某日,摆在他办公桌上的一份名单终于让他痛下决心。
这是一份所有和J.P.摩根银行在经济利益上纠缠不清的美国“优先人”名单(Preferred list)。名单上的人都是J.P.摩根“重点关照”的对象。在摩根无微不至的经纪服务下,这些优先人能以比市价低得多的价格,拿到他们想要的任何股票。这份名单上,许多“重量级”人物的名字赫然在目,如美国前总统柯立芝、现任财长、现任两党国家委员会主席、通用电气CEO、标准石油公司董事……
除此以外,J.P.摩根还会为优先人提供各种“消息服务”,这些保证都是独家消息,而且一定会比公众们知道的更早。
这份名单是由一个叫费迪南德·贝考拉(Ferdinand Pecora)的人,对华尔街进行仔细调查后提供的。1929年股灾后,贝考拉被任命为美国参议院金融与货币委员会主席,起初他只是被要求探寻股灾的原因,但在具体调查过程中,贝考拉翻出了许多华尔街大企业与华盛顿政要间相互勾结的铁证。
经过与贝考拉的长时间交谈,罗斯福意识到金融改革势在必行。政府不能再盲目地坚持“自由放任”,对“老千横行”的证券市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罗斯福决意向那些以内幕交易为乐的“肮脏老鼠们”开战。为减小政治阻力,他首先把“贝考拉优先人名单”公之于众。不出所料,美国公众,特别是那些在股灾中蒙受惨重损失的股民们“出离愤怒”……
总统终于出手了:
1933年,《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法案)出台,禁止商业银行卷入证券活动;此后,J.P.摩根银行不得已放弃了投资业务,也无法再为“优先人”提供特殊的经纪服务。
1934年,《证券法》出台,美国与此同时成立了证监会(SEC),旨在规范化证券市场,并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让中小投资者得到更加及时、准确的信息,重建市场信心。从此,内幕交易不再合法。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