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市“阴谋”:庄家的狩猎唱—梧桐树下的君子协定

(2020-11-28 18:54:09)
标签:

财经

陈思进

股市

绝情华尔街

杂谈

分类: 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1792年杜尔投机的失败,很快在北美股票市场掀起一次大恐慌。要怪怪不了别人,只能怪这位庄家实在是太出名了,谁都在跟着他做。在那时,谁有渠道获取内幕消息并进行交易,被认为是一种殊荣,完全就是合法的行为。现在“老大”蹲监狱去了,小散们焉能不失去方向?杜尔入狱的消息一经传开,股市便开始加速下跌。第二天,仅在纽约那片当时并不大的金融社区里,就发生了25起破产案。金融市场一片狼藉。

一个杜尔的破产,就摧毁了整个市场,原因何在?纽约的股票经纪人们后来意识到,这与无序的场外交易有关。杜尔那个年代,美国没有股票交易所,也没有所谓的“证券从业资格认证”,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成为股票经纪人。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

第一、 股票价格谁说了算?

没有交易所,没有报价牌,股票价格完全由买卖双方相互商定,这是场外交易的特色。但“讨价还价”,也总得有个参考价吧?这个时候,普通的股票交易者往往会参考“权威”。杜尔买这支股票的时候出什么价,那我们也就在这个价位上谈。在场外交易中,“主力”起到了价格标杆的作用。当然,这也为其操纵股票价格大开方便之门。

第二、谁能保证经纪人的信用?

股票经纪人其实发挥着两个作用。一是作为交易“中介”,找到股票的买家和卖家并撮合成交;二是提供市场信息:最重要的是市价,买卖双方需要知道一个“价格区间”。例如经纪人可能会告诉你,前一笔交易杜尔出了多少钱,所以你至少应该出多少钱;这个股票最近几日的成交量、换手率大概是多少?等等。由于经纪人同时扮演着“中介”和“看盘软件”的双重角色,为了撮合成交,他们存在着提供虚假消息的动机。当时美国股市并未建立起一套约束股票经纪人的信用机制,导致“黄牛”泛滥,骗了上家骗下家。这些人本来就没什么声誉,他们当然也不在乎名声受损。

杜尔投机所引发的金融混乱,让美国股市发展一度陷入停滞,民众谈股色变。市场急需一套能够挽回人们信心的股市交易规则。1792年5月17日,24位股票经纪人在华尔街68号的一棵梧桐树下签署了著名的《梧桐树协议》(The Buttonwood Agreement),约定所有股票交易都在他们24个人之间进行,且股票交易佣金不得低于0.25%。24位经纪人全都具有良好的信誉,而且报价放在场内统一进行,再也没人能够在价格上欺骗散户。

最初的场内交易是在位于华尔街和沃特街交界的唐提咖啡屋进行的,这正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17年3月8日,交易者联盟在《梧桐树协议》的基础上草拟出《纽约证券和交易管理处条例》。1863年,纽约证券和交易管理处正式更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今天,这里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股票交易中心。 

《梧桐树协议》被认为是美国金融业进行行业自律的开始,它开启了美国证券史上市场自我监管的先河。这套监管系统完全是在市场“痛定思痛”后自发形成的,与政府没有任何关系。自由市场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自我纠偏机制。一个系统一旦发生无序与混乱,会自动出现行业自律,否则该行业就会变得没有人再敢介入,日渐式微,最后消亡。有人认为《梧桐树协议》是在政府的指使下才出台的,其实不然。恰恰相反,一个离不开政府监管的市场,才最没有活力,甚至无法长期存在。当两个人之间的自由买卖必须通过政府批准才能进行的时候,交易成本会大幅增加。政府酷爱监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为了保护投资者,而是为了收税。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