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阴谋”:圈钱神话是怎样炼成的——英国南海泡沫事件(中)

标签:
财经陈思进股市绝情华尔街杂谈 |
分类: 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
(接上)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国字号”的公司是最安全的公司。毕竟有政府做后盾,相当于多了一重保障。但事实上,政府担保只能保障它不会轻易倒闭(债券相对安全),并不意味着其股价就不会大跌。例如在2009年,美国两大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政府接管,债券投资者毫发无伤,而股票投资人则血本无归。政府决定帮助一家公司,敏锐的投资者应该思考这项交易达成的初衷,注定是有利于政府,也有利于公司。
英国政府之所以为南海公司颁发垄断许可证,是为了解决棘手的财务问题。1711年,英国政府在与西班牙的王位继承战争中欠下了5
万般无奈下,时任财政大臣的罗伯特·哈利(Robert Harley)灵光乍现。他受到之前密西西比公司“股票换国债”计划的启发,主张政府帮助建立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允许这家公司发行股票去交换公众手中的国债。当国债悉数落入这家公司之手的时候,条件就好谈了,政府希望把利率降低到4%至5%。
这家公司便是南海公司,主要由一些富有的商人组成。当时英格兰银行也对政府提议的股票换国债计划感兴趣,但在南海公司向政府议员的大举贿赂下败北。1720年1月,南海公司同意从市场收购3 160万英镑的国债,可接受的利率为5%,并自1727年夏后进一步下调到4%,并无条件向政府支付400万英镑作为获取贸易特许执照的回报;政府则允许公司用增发股票的方式与市场投资者“交换国债”。
这项协议对政府的好处是明摆着的: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由9%减少到5%;但南海公司从中得到了什么?我们来分析一下。
“股票换国债”计划执行后,
公司的收入现金流:每年从政府获得5%的国债收益,1727年后进一步降至4%;
公司的支出现金流:每年向股东分发X%的股息
该计划的额外支出:一次性向政府支付400万英镑
由此可以发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当股息X%大于5%的时候,该计划显然是在让公司赔钱,因为南海向股东发放的红利超过了公司持有国债所能获得的利息。南海公司要能从该计划中得到好处,唯一的可能就是:他们未来向股东提供的股息回报率低于5%。
国债利率是9%,把它置换为股息不足5%的南海股票……哪个国债持有人会愚蠢至此?该计划推出伊始就可认定是一个“公司政府双赢,百姓吃亏上当”的骗局。
骗一个理性的人并不容易。股票换国债计划要想顺利实施,必须把公众从“稳健的思考者”,变成“贪婪的投机者”。要做到这点,一是运用谎言;二是想办法使股价快速上涨,而且让所有人都认为“明天还会涨”。多数人都是短视的,他们对股价总是比对股息更加敏感。毕竟,如果购买南海股票就能一夜暴富,谁还会在意9%的固定国债回报呢?
事实证明,操纵民众并不困难。
首先,南海公司和政府有着密切关系。政府对“股票换国债”计划的支持减少了英国民众的隐忧;其次,南海公司为自己做了大量的虚假宣传和广告,“买南海,财富来”的口头禅传遍街头巷尾。公司在推销南海方案时还向大众谎称,公司将会在南美贸易上赚取极丰厚的利润,将来股票持有人将会获得十分可观的股息,使得大众深信不疑。
公司的计划在取得御准后不出数星期,就已经成功地向逾半数国债持有人换取债券,使他们成为公司股东之一。与此同时,南海公司的股价也是节节上扬。1720年初,原本只处于128英镑的南海公司股价,到3月上升至330镑。4月的时候,南海公司的董事们已经以每股高达300镑的价钱售出225万股股票。到5月,南海股价上扬至500镑,6月升到890镑,7月的时候更上试到每股1,000英镑的价位。尽管每股逾千镑,但公司董事仍然在这个价位售出了500万股股票。
疯狂之际,大家都知道南海公司发展前景广阔,“能赚大钱”,但他们究竟怎样赚钱却没人关心。实际上,南海公司本身贸易业务平平,它虽在1711年成立,却推迟至1717年才开展远航贸易,而且一年其实只可派三条船前往南美贸易。如此可怜的贸易也因1718年英国与西班牙交恶中断。所以在1718年之后,南海公司实际上根本没有业务量,其利润来源完全来自增发股票,来自那些追捧南海股票的天真投资者。这是一家与政府沆瀣一气,欺诈投资者的标准的“皮包公司”。(待续)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