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游日记》记载了盛氏一行在短暂驻日期间,关切与思考立宪、工业和货币金融等问题,努力吸取日本成功改革经验。
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后第二年,清廷授予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的特权,以为民用,使为整理币制之枢纽。当时发行的纸币是一种银两兑换券,由英国伦敦一家公司印制;从此中国有了第一张本国银行发行的现代形态信用纸币;金融大权,不再为外商银行所把持。除发钞外,该行并代收库银,全国各大行省,均先后设立分行,计有北京、天津、保定、烟台、汉口、重庆、长沙、广州、汕头、香港、福州、九江、常德、镇江、扬州、苏州、宁波等处,业务极一时之盛。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京行首遭焚毁,天津分行亦随之停业,业务渐告不振。到光绪三十一年只剩下北京、汉口两个分行和烟台一个支行了。
1905年以后,由于铁路外债存款有了较大幅度增长,该行业务开始全面好转。存入主要来自清政府的存款、盛宣怀控制的企业和铁路外债存款,贷款方向主要是洋行、中国商号和钱庄。该行支持国营企业,放贷给清政府兴办近代工业,也对华资私营工业企业起到了扶助作用。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通商银行资金实力远远超过传统钱庄,可用的资金高达1
000万两。
1905年9月27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廿九),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是我国最早官方开办的国家银行。1908年7月1日起,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厘定《大清银行则例》二十四条,进一步确定该行的国家银行性质。
光绪三十三年(1906)下诏预备立宪。1907年又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谐议局。各地立宪派政治团体,发表宣言,鼓吹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颁布宪法,缩短预备立宪期限等。1908年,清政府宣告“9年后实行立宪”,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随着立宪运动兴起,盛宣怀进一步认为建立中央银行是健全银行体系的基础之举,特别在货币发行等方面,即所谓“齐其末,必先揣其本,中央银行实发行国币之根本之地也”。盛氏指出:中央银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银行,它是“握全国金融之机关”,“将来新币均需发交中央银行,再行分给各处官商使用,纸币亦然,是国内之出入财政,皆属该银行特权”。他明确要求,“中央银行本不当以零星放账为能事,转与商民争利,要在代任国库之出纳,扩张各公司各银行之资力,尤要在司理画一圜法之关键,流通纸币之兑换及其推广也。国内公债票之收发,皆当为之提倡,收其效验。故中央银行之建设,当集各国精华为吾一国之取法也,庶成效广而利益多。”
《东游日记》中可见,盛氏在疾病缠身之际,广泛接触日本金融界人士,深入了解其详,谋划设立中央银行等深化改革大计。
11月14、15日,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逝世。
盛宣怀18日登轮返国,25日抵上海。这次出访对他触动很大,进一步加深了对货币经济的认知。他曾密函一封给立宪派人物,度支部尚书爱新觉罗·载泽,说到“宣怀生平未尝亲历欧美,仅此次东游一观大略,见该国地狭民贫,所赖以存者,财政办理得法耳……”(待续)
写于2013年底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