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大战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诞生

标签:
财经陈思进股市绝情华尔街杂谈 |
分类: 看懂货币的第一本书 |
2001年5月,中国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9年-2020年) ,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在十二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中,上海要在2015年建成全球人民币中心。
2013年3月27日至29日,李克强总理就提出考虑支持上海探索自贸区实验区建设,被看做是中央政府对上海自贸区发展的定调和支持。
7月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上海将在4个地点成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上海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将以香港为榜样,包括实现区内人民币自由兑换,以及企业所得税降至15%。
全国人大常委决议自贸区可以不执行全国性法律,中共宣布11月召开的三中全会将会听取成立自贸区报告。
这一系列的举措说明,上海自贸区的地位非同一般,已经超出目前所有的开放政策,更重要的是超出传统开发的概念。而且,据悉除了上海之外,中央还将考虑将自由贸易区的概念在天津实施。
9月27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据此,上海自贸区将扩大服务业开放。选择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 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扩大开放(具体开放清单见附件),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银行业机构、信息通信服务除外),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
方案鼓励制造业者和贸易商聚焦于科技、品牌、质量和服务,以提升中国出口业的全球竞争能力。
传统的开放改革,不外乎中央给政策,主要体现在减税与下放审批权限。直到最近的深圳前海与珠海横琴岛,总的说来还是沿用传统的思路。
上海自贸区突破传统思路之处在于,不再对免税百分比和审批权的项目权限问题斤斤计较,而是政府明确提出战略任务,但彻底撤出市场,不收税、不审批,真正体现为小政府。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建设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准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这有利于培育中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鼓励中外资银行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条件的中外资银行可赴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或创新资本补充工具,用于向区内企业发放贷款,并允许银行对区内企业的贷款突破现有存贷款比限制”。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中国历史性转型期新一轮深化改革中,主要体现在金融领域、投资领域和服务业领域的第一次大规模开拓性演习;例如在金融领域,将努力实现人民币的可兑换、跨境国际交易,以及利率市场化等,担当人民币国际化大业的先行者。
写于2013年底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