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2009
年6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与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签署备忘录,7月起,香港企业与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五地365家企业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香港银行亦可以提供相关服务。这项措施不仅能为香港银行业提供拓展新业务的机会,也有利进出口商控制汇率风险。
2009年7月6日,上海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中国银行当天与渣打银行、东亚银行、马来西亚马来亚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韩国韩亚银行香港分行等11家银行签署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项下清算账户协议》。第一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付款由中银香港汇往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收款方为上海电气集团。这意味着人民币从此由计价货币提升为结算货币。
2010年6月,六部门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范围将扩大至沿海到内地20个省区市,境外结算地扩至所有国家和地区。
2011年8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至全国;同时开展外资银行以人民币增资试点,支持香港企业使用人民币到境内直接投资。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式(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意味着金融项下的人民币跨境使用也已起步。
从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势头。央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1)》的数据显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从2009
年末的35.8亿元猛增到2011年末的2.08万亿元,达到初始规模的581倍。
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为2.94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的2.08万亿元增长41.3%。反映出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的需求持续增长。全球而言,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
的数据,去年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目前排在第13位,远高于去年此时的第20位。同时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预计,今年中国15%的贸易将用人民币结算,高于去年的13%。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微观上可使中国进出口企业降低交易成本,规避汇率风险;宏观上对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而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2011年9月14日开幕的夏季达沃斯年会上,人民币何时实现自由兑换再度成为热点话题。
2012年6月28日中国政府官员宣布,将在深圳前海进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试验。这意味着,中国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中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亦即朝着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目标前进了一步。
在这样明确的发展趋势面前,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甚至已将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
有人以为,不完全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相当于设有一道“防火墙”,保护了中国金融业少受全球危机的冲击,所以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应考虑开放资本账户,其实这是因噎废食的误解。人民币即便成了主要国际通货,政府仍然拥有严格监管本国金融市场的充分权力,在必要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实行必要的资本管制;一切金融工具,特别是新开发的衍生品,运营范围都要受到政府的审查和规范,并且要建立起有效的监测、识别风险的系统。如果看一下日本金融业在这次危机中受损较少的原因,就明白国际货币的主权国家仍然可以拥有自己的有效的“防火墙”。
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方便资金自由流动,但不会是无限制的自由。例如,美国是资本流动最自由的国家,但中国却买不到美国的金融、石油等股权;中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开放,但有些战略产业的股权却很轻易就失去了。如果在企业的准入、兼并、收购方面加强审查,在房地产方面设限,政府仍然可以通过管理制度来控制资本流向。
诚然,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将便利国际热钱的进出,以致干扰金融市场的运行秩序,加剧金融动荡的风险,但事实上自闭式“防火墙”阻挡热钱的成效,可谓乏善可陈。再者,热钱未必就是洪水猛兽,如能因势利导,制度规范,只要它觉得有利可图,无须颠簸劳顿于环球,则热钱亦可为我所用。其实热钱威胁是特定时期的特殊现象,随着汇改奏效,以及整体市场功能的演进,理顺国内资金供求关系,让合理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让利率能够反映信贷供求关系,对人民币必然大幅升值的非理性套利预期消退,异常的热钱冲击波就会成为一种陈迹。
此外,中国虽然经济规模已经很庞大,但是金融市场还欠发达。可持续的人民币国际化过程,需要一大批有效率的本土跨国金融机构在亚洲和全球范围提供相应的人民币金融服务,需要一大批有效率的本土跨国经营企业在亚洲和全球范围内推广人民币的计价和交易,需要一个规模足够庞大、流动性足够充分、成长性足够良好、对外足够开放的本土资本市场以及若干国际金融中心。只有这些条件得到满足,人民币才能在国际范围有效发挥其计价单位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并满足财富保值、增值以及变现的要求。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金融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包括对于各种具有双刃剑功能的衍生工具的开发和研究,非但不能停顿下来,尤需加倍重视,加快进行。
经过一段时间走出去的开放性实践,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将在一个周边化、区域化、最后才是国际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前已提到,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2012年2月初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以为,人民币国际化首先要尽可能地改变中国,然后才有机会改变世界。“如果中国能够维持预期的改革步伐,我们相信人民币将在未来10年成为一种有竞争力的储备货币,削弱美元的主导地位,但不会取而代之。”
当然,这句话的重点在于“预期的改革步伐”。这就是说,人民币的崛起不会是理所当然的——人民币的前途更多地取决于中国的政治因素,而不是经济因素。(完)
写于2013年底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