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货币升值恰似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
人民币升值,变得“更值钱”了,因而扩大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和出国旅行的需求,从中获得更多实惠;国内企业可以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负担,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而且,升值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到国外投资、重组或兼并,增强中国的资本输出实力。
但是,如果升值过快,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发展模式。一旦人民币迅速升值,将导致中国的出口急剧下降,对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许多企业将破产倒闭,大量就业人员失去工作岗位;同时也不利于引进境外直接投资,因此失去了发展经济的大部分动力。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如果中国经济出现失控现象,必然导致全球经济遭受负面性的重击。
当然,升值影响出口企业利润下降的同时,应能从反面促使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档次,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廉价产品出口美国,使美国消费者普遍受益。美国政府和国会议员迫使人民币快速升值,意在减少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但实施的结果,美国将不得不用更高的代价从替代国进口日用消费品,恰恰会导致美国对其他国家出现更多的贸易逆差。
其实美国的贸易失衡现象,主要由产品结构的国际分工而非仅汇率决定。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更应该通过美国适当放宽对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扩大美国对中国出口,而非限制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来解决。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美国贸易赤字和失业问题,美国国内对此也有相当共识。
据此,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前景,不应是屈从外界压力的被动因应,而是从本国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作出自主选择;并据以制订趋利避害的优化中道良策。
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坚持按照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逐步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
2005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会出其不意地推出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方案。
2005年7月21日,中国央行宣布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从而建立起由市场力量对汇率进行定价的新“机制”(美元在这篮子中的权重仍是主导性的,人民币的外汇汇率实际上依然主要受美元走势的影响)。同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8.3升值2.1%,达到18.11。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上维持不断升值的走势。2006年5月15日,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1美元对8元人民币。2007年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7.80关口告破,同时贵过港币。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中间价破7.0大关。
几年来,人民币一直振荡走高。汇率中间价从2005年年中8.3元/美元升至在2012年5月2日的6.2670的高点,累计升幅超过30%。而2005年至2011年,美国失业率却在上升,这说明美国经济的态势,包括它的就业状况,跟人民币汇率没有直接的关联。
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走势图
2005年汇改以来,中国出口贸易每年增速从历史高点2003年度的39.8%回落,进出口贸易差额在达到2008年高峰后渐趋均衡,并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唯2009年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大背景下,进出口都出现了负增长,但出口业绩首度超越了常年冠军德国(11
21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18.4%),跃居为世界第一。
7年来,在有序渐进的升值之旅中,不免带来困难和痛苦,特别是大批低端加工业倒闭;但许多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改进管理等办法消化了汇率升值。总体而言,企业、银行和居民经受住了考验,适应了这场规模宏大的货币价值调整。
2004-2012年中国进出口金额一览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差额
(亿美元)
金额
(亿美元)
增速(%)
金额
(亿美元)
增速(%)
金额
(亿美元)
增速(%)
2003
8509.9
37.1
4382.3
34.6
4127.6
39.8
254.7
2004
11545.5
35.7
5933.3
35.4
5612.3
36.0
321.0
2005
14219.1
23.2
7619.5
28.4
6599.5
17.6
1020.0
2006
17604.4
23.8
9689.8
27.2
7914.6
19.9
1775.1
2007
21765.7
23.6
12204.6
26.0
9561.2
20.8
2643.4
2008
25632.6
17.8
14306.9
17.3
11325.7
18.5
2981.3
2009.
22072.7
-13.9
12016.7
-16.0
10056.0
-11.2
1960.7
2010
29727.6
34.7
15779.3
31.3
13948.3
38.7
1831.0
2011
36421.0
22.5
18986.0
20.3
17435.0
25.0
1551.0
2012
38667.6
6.2
20498.3
7.9
18178.3
4.3
2311.0
国际货币基金会(IMF)已经大幅降低了其对中国外贸顺差的长期预测值,此举能帮助中国针对美国关于人民币“明显低估”的观点为自己辩护。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G20峰会上讨论过的标准,外贸顺差占GDP控制在4%以内为合理范围。中国的外贸顺差从国际金融危机前2007年占GDP
10.1%的高点下降至2011年的占GDP
2.8%,IMF把它描述为“比预期的更猛烈和更持续的”下降。但IMF说,它仍然处于评估人民币汇率是否已经接近市场均衡。
201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为GDP($83626.7311亿美元)的2.76%,在合理受控范围,显示汇率变化对顺差水平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2012年9月12日发布《201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指出,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以及央行外汇干预大幅减少,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的国际收支平衡格局将成为常态。
2012年4月16日,中国央行宣布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中国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这是自2007年5月波动幅度由3‰扩大至5‰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幅度的再度扩大。
中国央行将这一重大举措的出台背景归纳为“当前外汇市场发育趋于成熟,交易主体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日渐增强。”
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不仅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市场化改革方面进一步和国际接轨,更将考验中国企业经受汇率波动的能力,可谓挑战与机会并存。因为浮动区间扩大意味着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水平的选择性扩大,中国的外贸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贸易条件、谈判能力和风险管理上亟待做出改进,推动和加快了中国经济的转型进程。(待续)
写于2013年底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