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既要有强有力的政治决策,还需要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从一般意义上讲,财政政策主要用于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和收入的公平分配,货币政策的核心作用在于稳定币值的同时保障流动性,两者协调配合。
参酌各方真知灼见,下文提出若干政策性设想,供讨论和参考。
财政政策
1.保持政府投入的合理增长。
中国需要从出口导向和投资推动型增长模式向国内消费推动型增长方式转变,但在实现这一再平衡的过程中,政府投资仍将是中短期增长的重要动力。
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廉租、保障房等民生工程,教育、卫生、生态和农林水利设施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节能减排、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进均等化的社会公共服务等。
2.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领域。
扶持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要支持扩大风险投资基金(创投基金),相应建立融资担保机制。
美国页岩革命悄然成功,首先归功于政策支持下中小企业积极性的有效发挥,其中经验值得注意。
3.
加大税收调节分配和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进行广泛意义的税费改革。
要刺激内需消费,就要削减政府开支,通过税制改革,减少与消费相关的税负,提高所得税计征点,强化财产税对居民财富、收入分配和房地产市场的调节作用,切实增加中低收入家庭的可支配收入。
为了鼓励发展民营企业,须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尤其是处于创业阶段的民营企业和微型企业、微利的税负,大幅度提高流转税起征点和减免税优惠措施,实现藏富于民。还要减少国民收入流向国企及其高管的比例,将其转移至民营企业和普通家庭收入领域。
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中国问题专家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说,国企成了政经两界精英自肥的管道。国企目前向国家上缴的红利约为利润的5%到15%,但这部分资金通常都会返还给企业,用于投资或其他目的。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数据,即使15%这一上缴水平,仍不及全球16个富裕国家的国企向国家上缴红利平均比例的一半。
减的要减,该增的要增。应当扩大房产税试点,压缩房地产的盈利空间;扩大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扩大资源税计征范围等,研究制定环境税并择机推出;并确保增加的税收用于资源的保护、储备和开发。
4.把政府收入,包括税收和非税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土地等公共资源收益等纳入预算,并接受有效监督。
5.确保公共资源合理用于增进人民的公共福利,致力扩大就业、完善保障体系,实施医疗、卫生、养老等各项配套改革,健全百姓生活的“安全网”,改善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消除民众的后顾之忧。
6.促进消费信贷是促进消费的有效方式。目前与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远未大量使用居民贷款。2012年中国居民贷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5.5%,而同期美国和英国等国的比重高达80%~95%,在德、法等比较发达经济体,居民贷款也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中国明显相形见绌;而且,中国大部分居民贷款都属于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而不是用于消费的短期贷款。
中国居民贷款组成
货币政策
关于货币政策的走向,应当更加突出价格稳定目标,关注更广泛意义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通胀应被放在首要位置加以应对,采取稳健而非激进的政策:
1.按照实体经济内在交易需求控制货币发行量和信贷总额,确保人民币币值稳定,减缓通胀预期。只有切实保证居民的未来购买力,人们才能放心增加当期消费。
不宜为了追求短期的超高增长,再推出类似2009--2010年那样超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避免经济过热、通胀再起、泡沫滋生以及潜在不良贷款增加而干扰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实施。
反之,如果一边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一边要求抑制房价和物价,莫非缘木求鱼。
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Deposit
Insurance System)。应加快存款保险立法进程,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方案。
当存款性金融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为存款人提供一道金融安全网,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防范社会震荡。
3.逐步降低准备金率,增加银行信贷能力和实际投放规模,满足实体经济流动性的需要;对中小企业和其他弱势群体的信贷增加风险容忍度,鼓励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并配套政府扶持政策。
4.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透明度和规范性,改善社会资金融通的环境。
在降低“存准率”的同时提高利率,应有一举两得的效应:不仅增加信贷资本供给,且可防止资金被导入低效率项目,进而在企业与行业中形成优胜劣汰效应。
5.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已高达3.4万亿美元,占全世界的30%强,远远超过了必要的储备额。未来即便中国经常账户保持顺差,政府也不必要增持外汇储备。贸易顺差毋需对应于央行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宜转为境内企业和个人持有,由个人和企业通过对外投资等方式运用。
6.加快汇率市场化和外汇交易市场化,国家根据外汇使用需求和用汇效益引导市场结汇,变出口补贴为内需补贴,鼓励更多出口产品转为国内市场销售;充分有效地运用外汇来增加资源保障,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改善对外贸易的不利产业分工。
写于2013年底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