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购买商品房通常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行为。近年来中国居民大量的可支配收入被用于购买住宅,所以房地产投资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也拉低了消费率。
中国最终消费率不仅处于低水平,而且呈现下降的态势。而美国和日本的最终消费率处于缓慢上升状态;印度最终消费率虽处于下降状态,但是仍然远高于的中国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居民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贫富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经济转型升级,酿造美好未来:转型升级之路(上)
自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降临中国,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献身社会转型,梦寐以求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但一次次走上歧途,付出了惨重代价,以至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脱不了一顶“发展中国家”的帽子。
幸运的是,今日中国终于进入了一个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或者说就是“转型”势在必行,行必有果的空前有利时期。
时至今日,作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持续了数十年的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即将告竭,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的拐点已经来临;耗资鉅大、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则亟待建立健全。中国大获成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后危机时期国际市场疲弱不振的困境;2011年外贸出口虽然比上年增长,但对GDP的贡献却是负5.8%。
出口、投资和消费,被称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现在,外贸出口增速开始下降,出口企业利润率下滑;大规模的基建投资正在过去;而居民消费一直不能强劲增长。因此可以认为三驾马车都动力不足。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在此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是一个自然趋势。为了维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成先进的现代化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已成必然选择。换言之,进入了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时期。
在高速发展的10多年间,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5年来,中国为了保增长,投资规模空前扩大,重复建设成为增长所赖的顽症,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且因粗放式增长,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枯竭,难以持续。这种增长结构,还高度依赖信贷投放,投资的边际产出率却越来越低,为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留下隐患。
与此相应,在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外汇占款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大增。上文已经谈到,货币发行增长超过了产品的增长,必然造成通货膨胀。近年来最大的通货膨胀,其实发生在物价指数统计范围以外非理性狂飙的房地产市场。
世界最大空头对冲基金的掌门人查诺斯(James
S.
Chanos,1957-)警告:“经济活动不等于创造财富。你如果盖一座桥,然后这座桥每隔五年就要塌一次或拆一次,于是你每过5年就要盖同一座桥,这能转化成为很多很多GDP增长数字,但显然不会增加国民的福祉。”
驱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稳定、长效、可持续的拉动力是国内居民的消费。其实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的消费,消费是生产的先导,没有消费就不需要生产。
中国长期以来需求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即主要靠扩大投资和对外出口驱动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率过低,对经济拉动不力。一旦外需波动,需求萎缩,国内经济增长势必随之遭受影响和冲击。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称为最终消费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的重要指标。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
中国消费绝对值是不断上升的,2009年达16.56万亿元,是1978年的74倍左右,但是从整体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按现价计算,中国最终消费率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10年的48.1%;远低于其他国家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美国的最终消费率高达87.69%,日本和韩国分别为75.85%和66.52%,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分别为70.93%和75.38%。
由于国民收入向政府和企业集中,2010年的最终消费率组成中,居民消费率仅为34.3%,只占71%,也低于一般国家80%以上的占比。
2012年9月14日中国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2011中国薪酬报告》显示,2011年度,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使得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不升反降。报告引用统计局数据测算,该年度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增幅分别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幅的1.76倍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幅的1.39倍,而同期企业收入增长幅度为20%左右,也远高于居民收入。
公共服务水平低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需要为养老、医疗、子女教育和购房积累资金,不敢过快增加消费开支,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
购买商品房通常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行为。近年来中国居民大量的可支配收入被用于购买住宅,所以房地产投资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也拉低了消费率。
中国最终消费率不仅处于低水平,而且呈现下降的态势。而美国和日本的最终消费率处于缓慢上升状态;印度最终消费率虽处于下降状态,但是仍然远高于的中国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居民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贫富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待续)
写于2013年底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