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体系的体系”中,由于世界性通货膨胀开始蔓延,各种区域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许多国家开展
“货币合作”,致力货币互换和寻求组建区域性货币联盟的途径,以维系金融有序稳定运行,这是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进而破除美元霸权的一个现实可行的方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上出现了一股货币集团化的潮流,产生了不少区域性货币组织,如中北美区的货币合作和拉美国家的“美元化”,以及规模不大的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等。
欧盟建立,以至1999年1月1日欧元(EURO)成功启动(2002年1月正式流通),将货币区域一体化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今天欧元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世界货币。
亚洲经济连年发展迅速,实力壮大可观,仅就东亚地区言,无论按美元汇率或购买力平价计,现有经济总量(GDP)已与美国或欧盟并驾齐驱。目前全球七成外汇储备都在亚洲。东亚的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外汇储备一直占据着世界排行榜上前三名。1997年的金融危机以一种极为紧迫的方式,将东亚货币合作提上了议事日程。
具体而言,东亚国家货币战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推动扩大双边货币互换的规模,并努力在近期内将双边机制扩大为区域多边机制;
2.推动建立东亚货币汇率的协商联动机制,降低美元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
3.推动落实设立共同外汇储备基金的设想,减少美元储备在东亚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地处东北亚的日本是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强大经济体,日元是美元、欧元、英镑之后的第四大世界货币。1985年9月广场协议后,日元对美元巨幅升值,并实行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严重的泡沫经济。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20年停滞不进,至今少有起色。日本要从“脱亚入欧”转变为重返亚洲,通过与亚洲各国的经济融合重开新猷,就要强化同亚洲国家的合作关系。
作为东亚发达国家的日本当仁不让充当了最初的倡导者角色。早在1997年9月,日本就提出了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构想,但因遭到美国的反对,以及IMF和包括中国在内一些国家未明确表示支持,日本不得不放弃这一构想。
后来在日本推动下,东亚自2000年开始形成“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机制,并签署了具有里程碑的《清迈倡议》,决定在东亚13国范围内建立双边货币的互换网络和回购协议,向面临短期国际收支困难的国家提供资金援助。
2007年日中两国贸易额达到2
360亿美元,中国已超越美国,保持着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日本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而且提出了建立一个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东盟以及可能扩大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东亚共同体设想。2005年12月14日,日本签署了《吉隆坡宣言》,宣布把建设东亚共同体作为长远目标。
日本已经同韩国、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缔结了货币互换协定。2002年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和日本银行在东京签订了必要时向对方提供最高约合3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安排协议。
2011年圣诞节,中日双方签订了类似日本央行和美联储之间的互换协议,决定将十年前的该项协定付诸实施,以加强中日两国货币的直接交易。2012年6月1日,人民币与日元在上海、东京外汇市场上启动直接交易。而人民币与日元的直接交易,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机制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一是逐步降低对“锚”货币美元的依赖,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二是扩大人民币在中日双边贸易和投资中的结算使用;三是发展东京人民币离岸中心,拓宽人民币的投资渠道。但是后续发生钓鱼岛主权之争,该项合作或将因此受挫。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近30年来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名列第二。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包括对美国的巨额债权。中国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2011年总量逾3.6万亿美元,略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始终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使人民币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信誉。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人民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人民币交易量正快速追赶作为在亚洲影响力最大货币的日元,逐渐成为亚洲的主要货币,在东南亚人民币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强势货币。(接下)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