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货币危机还有多远:世界货币总危机有多远?(三)

标签:
财经陈思进金融绝情华尔街杂谈 |
分类: 看懂货币的第一本书 |
(接上)有人推算到2035年,美国的国债占GDP的比例将会达到200%。如果维持原来的国债利率,美国财政收入中用于支付债务本息的比例将高达46%,这就是1939年英国面临的情况!大英帝国正是从那时开始走向衰落。因此预测美国在2035年前后会信用破裂,美元借贷无门,终于变得一文不名信用扫地,这就是美元体系崩溃的货币大危机了。
“美元霸权”还能维持多久,实际上取决于美国自救对策的有效性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现实的情况也许不至于像上面的预测那么糟糕,换言之,美国人和国际社会也许还没有失去最后的挽救机会。
美国经济正在缓慢复苏,如果开始收缩或停止量化宽松在政策,一旦美元走上加息轨道,美元汇率就将出现止跌回升的周期性趋势。升势的预期势将会刺激海外资金投入美元资产,新兴市场热钱可能回流美国。
目前美国国债的利率正在持续走低,随着美国高息的旧国债到期和低息的新国债发行,利息负担可能逐步降低,而不一定总是随着国债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财政收入随经济增长而增长,国债利息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可以是下降的过程。同时,持有美国国债的世界其他主权机构的金融体系严重依赖美元的信用,使得抛售美国国债这样的惩罚性对策一时难以发生。
2013年10月底,美国财政部传来好消息:美国2013财政年度(2012年10月1日—2013年9月30日)联邦财政赤字总额为6800亿美元,较上年度的1.089万亿美元降低近38%,占GDP比重约为4.0%,较去年的7.0%大幅降低,是2008财年以来赤字首次低于万亿美元门槛;并乐观预计2015财年赤字该比重在下降至2.1%,债务负担也将相应纾缓。这主要得益于美国日益好转的经济环境。
泡沫型财富效应的腐蚀作用尚未伤害到科技创新机制的根本,萎缩了的制造业犹未失去核心技术的制高点。所以说,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晚来不如早来,小来不如大来。金融风暴将引发资本重置,国民信贷消费规模受到合理制约,GDP会下滑(萎缩或衰退);但可期美国资本仍将牢牢占据科技制高点,致力开发新兴的高附加值产业,运用能源、信息、纳米、基因工程等先进科技推动下一轮全球性技术革命,在新起点上恢复发展实体经济,获得有助纾解困境的巨大红利,延缓危机的到来。
回顾1991年4月至2000年5月,美国经济出现了打破历史记录的超常增长,实现了长达110个月的繁荣。究其内在动因,就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及其产业,强有力地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
近年美国一场静悄悄的页岩革命大获成功,令美国能源独立百年无虞,有人称之为推动美国经济继续前进的一项“天大的恩赐”;其经济和政治上的得益,正在逐步显现中。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这场能源革命对年度GDP增长的贡献值达到4%,而且能在2020年前创造170万个新就业岗位。美国已准备好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而且有迹象表明,低成本和丰富的能源正在推动美国制造业复兴。(待续)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