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性货币危机还有多远:“金本位制”唤不回(二)

(2020-06-09 18:49:27)
标签:

财经

陈思进

金融

绝情华尔街

杂谈

分类: 看懂货币的第一本书

(接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为求自保,纷纷进行黄金管制,金本位制难以维持。战后,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世界货币金融会议,建立了一种节约黄金的不完全的金本位制,即1925年起实施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英、法、美等国货币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通过这些国家货币间接与黄金挂钩。但曾几何时,1929-1933年的大萧条使得各国央行纷纷放弃金本位,改行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从1938年开始,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允许国民将货币或存款兑换成黄金。

“二战”结束前夕,美国主导战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1944年7月,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建立了一种“国际性金汇兑本位制”(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制,是一种间接的金本位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20世纪60年代相继发生了数次黄金抢购风潮,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先是放弃了黄金固定官价,随后宣布不再承担兑换黄金义务,于是“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黯然收场,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改革。

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国际货币会议上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定》(Jamaica Agreement),于1978年4月生效。“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宣告解体。

回顾过去百余年货币本位的变迁史,可见颠颠簸簸、形形色色的金本位制并不能解决国际货币体系的诸多弊病,运行实践也谈不上成功。历史上发生过的向金本位制复归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表明贵金属本位纸币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从历史上看,金本位制其实并不足以保证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威胁。例如古罗马、中世纪的欧洲、西班牙和巴西都在彻底的金本位制下发生了物价涨幅在30倍以上的通货膨胀。

纵观货币的发展历程,就是货币不断挣脱其本身价值的过程。由于有价值的货币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历次经济周期中,危机爆发通常首先表现在货币金融领域里:银行挤兑,黄金枯竭,银根奇紧,股价猛跌,许多银行和工商企业只是由于周转不灵纷纷倒闭。这一时期,基本上以黄金作为货币或以按固定比例兑换的银行券作为货币的金本位制。所以经济危机首先表现在货币金融领域里,反映出有价值的货币严重阻碍甚至破坏经济的发展。

因为人们心目中借助黄金保值储备的观念根深蒂固,黄金的非货币化并不等于黄金完全失去了货币职能。美国的黄金储备,已从1945年21770吨(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降为目前的8133.5吨(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25%),依然维持全球最大储备国地位。就连高举黄金非货币化大旗的国际货币基金会也还保留着大部分黄金储备。20世纪90年代末诞生的欧元货币体系,黄金约占该体系储备近30%。黄金仍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大国际结算“准货币”。这种现象,意味着黄金在林林总总的商品当中,仍有某种流通媒介的特殊功能,但这决不等于时光可以倒流。

金本位之所以行不通,首先在于黄金市场太小了,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其前景不能满足全球化世界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作为货币储备的基础,不可能从一种有限的市场商品重返“一般等价物”。

人类有史以来开采积聚的全部黄金,估计约16.5万吨。其中约35%即近6万吨为金融资产,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占了近3.2万吨,其余是私人拥有的投资财富。另外的65%作为商品,主要是首饰和装饰品,为民间收藏和流转,还有少量用于电子工业、牙医、金章及其他行业。

在整个20世纪,南非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但近年来南非黄金矿藏资源逐渐枯竭,产量下降。2007年,中国生产黄金276吨,相当于全球黄金总供应量的1/10,超过了南非的272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中国黄金产量大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矿业公司加大了在中国的勘探开采力度。

黄金原子核由79个质子和112个中子组成,属奇-偶型核类,又具有亲硫性、亲铜性,亲铁性、高熔点等性质,决定了金在自然界中的丰度很低。形成工业矿床,要富集上千倍;形成大矿、富矿,则要富集几千、几万倍,甚至更高,可见大金矿难于产生。据估计99%以上的金进入了地核,现查明地壳中的黄金总储量不足20万吨,丰度只有铁的1/1千万,银的1/21,可采资源大约只及总储量之半。目前全球黄金年产量近三千吨,按此推算,三十多年后黄金供应水平将难以为继。

黄金作为商品,由于工业性应用范围很小,主要决定于审美收藏的需求。如今科技发达,黄金之外,再生金、合成金(白金、黑金、玫瑰金)等大量出现,挤占了饰品原料中黄金的市场份额,黄金市场价格低位运行是自然趋势。但是黄金在人类史中长期建立起来的“天然货币”余威犹在,一旦发生危机或动乱,人们潜意识中还会回归黄金这个保值避险的港湾。因此黄金具有商品和货币双重属性。

黄金价格受双重属性交互作用支配。当商品属性占据主导地位时,黄金价格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是一样的;当货币属性占主导时,黄金价格与一般商品及国际储备货币汇率会发生背离。比如1989-1998年间,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相对稳定,黄金的商品属性占主导,与美元的关系松散。1996年以来,各国中央银行的大规模抛售黄金,国际市场的金价从418美元/盎司的高位一路下泻,2001年下探251美元/盎司,甚至低于当时的生产成本。由此可见,所谓黄金保值之说,其实站不住脚。2001至2008年间,主要因为欧元诞生后开始挑战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黄金与美元关系变得更密切起来,其货币属性渐占重要地位。尤其本轮金融危机以来,受避险买盘推动,黄金的货币属性强力展现,金价大幅上扬,从1999年的每盎司252美元上涨,到了国际局势多变的2011年,9月6日金价窜升至破纪录的1920美元,但在急剧波动中迅速回落。2013年2月16日,跌破每盎司1600美元大关。10月底徘徊于1350美元左右。(待续)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