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字消费市场巨大,释放市场新动能,着力点在哪?

(2020-05-08 20:57:00)
标签:

财经

陈思进

金融

绝情华尔街

杂谈

分类: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

来源 | 谭浩俊微财经

4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着眼国内需求,以应用为导向,挖掘我国市场规模巨大的潜能,积极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瞄准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引导各方合力建设工业互联网。适应群众数字消费新需求,促进网上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车联网、智慧城市等应用。

必须看到,以5G为底层技术基础的数字经济,正在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层面,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思维、理念,催生出许多经济发展新动能、新需求。尤其此次疫情的发生,更让数字经济作用获得了进一步的实践检验和现实考验,证明数字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赖和依靠。

确实,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无可估量的,而且,根据科学界和医疗卫生界的分析判断,新冠病毒极有可能伴随着人类长期存在。尤其是未来若干年内,新冠疫情可能都无法避免。甚至美国相关专家认为,在今年晚些时候疫情可能会卷土重来。

疫情会不会卷土重来,不仅要看新冠病毒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异,要看各国对待疫情防控的态度和手段,看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与运用。但是,由此催生的诸如数字经济这样的新经济,却一定会在疫情的推力下,更加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各国都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大力发展5G网络等新经济、新技术,激发由此产生的新动能、新需求,从而让数字经济消费成为市场需求、经济转型、技术提升、生活变化、观念转变的强大动力。

很显然,中国作为经济规模庞大、人口数量最多、技术转型动内在动力极强、各种应用场景需求最广、发展潜能最大的国家,如何以应用为导向,挖掘数字经济消费潜力,释放5G带来的经济新动能,就成为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升级以及应对疫情影响等的重要方面、重要内容、重要着力点。

事实也是,对中国经济来说,数字经济可以带来两大方面的期待。一是传统产业的升级,二是智能制造等新经济、新动能的形成。而且,这两大方面没有矛盾、互不干涉,做好了,还能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形成真正的“1+1>2,甚至远>2.

就传统产业升级来说,目前的绝大多数传统产业,都已经到了“传统”能力范围内的最大化,无法再诞生出更多新的效率、新的能量,必须通过5G等的广泛运用,实现转型升级。否则,就有可能成为落后产能被淘汰。其中,工业互联网将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最大动力,也可能是最大杀伤心武器。据最新出版的《5G新产业》一书介绍,未来5G应用场景的80%会在工业互联网,而工业互联网将影响46%的全球经济,由此可见,5G及工业互联网在未来经济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据该书作者盘和林介绍,5G将重塑教育、农业等传统产业,如通过AR/VR让学生“触摸”知识,将智慧教育所需要的信息化设备运送到乡村,学生与老师相隔千里仍然能够如同面对面。毫无疑问,在这次疫情中,这样的教育、办公、消费、服务等,都已经有所展现和体现。尤其是远程办公,更是在疫情中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应用和推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如果传统产业不能跟上互联网的步伐,就只有被淘汰一种结局。互联网工业对传统产业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危机。抓住了、做好了,就是机遇。抓不好、错过了,就是危机。

除对传统产业升级带来积极影响之外,智能制造等新经济,则会将工业革命推上快车道,让工业革命提前进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从经济发展到居民生活,从企业到家庭,智能制造、智能化等都将带来新的冲击和影响,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适应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譬如工业机器人,显然不会再像过去那样仅仅能够满足于零件配送等简单工序,而是直接替代人、替代很多工种。而这,不仅给人类带来冲击,也给人类带来新的机遇。

如果能够紧紧抓住数字经济、智能化、互联网工业革命等带来的机遇,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将大有希望。需要做好的是,对数字经济、智能化、互联网工业等,不能再满足于理论研究和实验室试验,而必须进入应用化范畴,以应用为导向,挖掘数字经济等的消费潜力,释放数字经济等的经济新动能。一旦这些方面的动能得到充分挖掘,中国经济将进入新的更快发展轨道,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质量提升目标,将提前实现。

(文章仅为原作者观点,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交流,不作为投资建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