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餐饮行业会受到多大影响?物资真的会短缺吗?
(2020-01-31 20:22:31)
标签:
财经陈思进金融绝情华尔街杂谈 |
分类: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 |
来源 | 天下齐观
最近,很多人都开始在朋友圈里发消息,说某某超市,蔬菜断货了,要么就是告诉大家,一棵白菜都已经40-50元。口罩买不到了,或者有黑心商家在加价销售。于是,小伙伴们有点慌了,纷纷共享渠道,开始了一场囤货竞赛。有人囤方便面,有人囤水饺,还有人囤蔬菜,饼干。但这一切真的有必要吗?
其实,物资紧张最严重的时候,应该是在大年三十以及大年初一,初二,从大年初三开始,就已经逐渐的缓解了。之所以一些常用消费品会出现紧张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本身就是在春节当中,绝大部分人员都在休假,物资准备也都是按照春节的需求准备的,突然爆发这种规模的疫情,打了各部门一个措手不及,每年春节,谁也不会准备那么多口罩和方便面。
其次,从需求方面来看,恐慌扭曲了真实需求,最近很多人都在微博上晒照片,存了一冰箱蔬菜,一冰箱烧饼的,这些都有些夸张,但是足以说明现在大家的心态,那就是多买点,本来他就需要一袋方便面,结果买了一箱。大家都怕物资短缺,结果都在加大购买,最后就真的透支了消费,造成了真正的物资短缺。这点在口罩上尤为明显,不管是否真的需要,每个人都在大批量的采购口罩,这就让口罩很快脱销了,这其中有人是因为恐慌,也有人在投机倒把,自己囤货,然后高价卖出发国难财,对这种行为,要坚决投诉和打击。再举个例子,当年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大家因为一则谣言,把超市的食盐都抢光了。盐这个东西,严重的供大于求,价格也十分便宜,在需求扭曲的情况下,也能快速脱销。所以可见需求扭曲的威力,相当惊人。
第三,从生产来看,物资准备本身也有个周期,不可能一夜之间把东西都变出来,在正常的库存消耗光了之后,就会出现暂时性的短缺,但是口罩,方便面,水饺,蔬菜这都不是什么难事,只要生产加把劲,很快就能恢复供给充足。而一旦恢复供给之后,需求扭曲就会很快被抑制。这可能也就需要几天时间,至多半个月就基本会稳定。
从北京市场来看,前两天确实也上演了物资紧张的情况,沃尔玛都的蔬菜都被买空了,但是从昨天开始,其实各超市已经基本恢复了供应,新发地的蔬菜价格出现了明显回落,大白菜价格,跌到了2块钱每斤以下,虽然比平常还是贵了不少,但是相比于前两天已经降低了一半。估计再有些日子,就能恢复到年前的水平了。所以普通的消费者根本没必要紧张,还是按需购买即可,根本没必要囤积,这其实就跟投资一样,你的反应基本比真实情况慢半拍,等你想到要囤积的时候,其实刚好在价格的最高点,也是供应最紧俏的时候。稍微等一下,就没这个问题了。
这时候有人又说了,由于疫情恐慌,让大家纷纷抢购物资,是不是有利于零售行业,这一下连多年的库存也都能卖出去了,而且需求被放大,消费额也明显增加。开超市的都赚钱了,有这个关系,但是也要客观来看,零售行业并不只是买蔬菜,方便面,对他们来说,服装,鞋帽,礼品,烟酒,零食这些消费品的利润显然更多,而这个春节,大家本来都打扮的美美的,结果只能蹲在家里,哪也去不了,严重降低了走亲访友的频率,也就降低了这些消费品的消耗,天天自己吃饭,你还会开瓶茅台吗?躺在床上,你怎么去购物买礼品?担心交叉感染,甚至网购的频率都降低了。所以这对于零售行业,影响还是不小的。
但要说最惨的,恐怕还得是餐饮行业,本来采购了大量物资,留下了人员,给了三倍工资,就等着大干一场,没想到突然遭遇了疫情,之前的订桌纷纷遭遇退订,整个餐馆客流稀少,甚至有的还被管理部门勒令关闭,很多老板都哭死了,员工的钱照发,房租照付,物资在逐渐腐烂,却无可奈何,每一天都在大把的赔钱。如果疫情再持续个把月,很多餐馆恐怕就都要关门了。实在没有现金撑下去了。所以,老齐预计,这次疫情之后,可能会有大批餐馆倒闭潮出现。跟餐馆类似的,还有开在购物中心里的奶茶店,甜品店,咖啡店,在这个春节期间,估计都是损失惨重。一个春节的损失,估计全年都未必补的回来。这其中很多也是小本经营,比如一杯奶茶成本5块钱,但是要算上房租水电和人员,平常他卖到30都不怎么赚钱,当时我们算了笔账,以北京为例,差不多每一分钟卖出一杯奶茶,一天卖10个小时,差不多600杯才盈亏平衡。所以平常能赚钱的奶茶店就是凤毛菱角,这一闹疫情,估计基本都得赔钱了。
所以,现在开店做生意的,要格外小心不要把资金链崩的太紧,你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意外,像现在这样,个把月做不了生意,房租,人员,不断消耗,你是否还能撑得住,这个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否则措手不及之下,你也只能关门止损。